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的实践报告

——“校企生”三方共赢是这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17-03-1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16日 第07版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84年的漳州职业大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职院校。2002年更名以来,学院先后被认定为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基地、获得“福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生获国家级别职业技能竞赛优胜奖达150多项,省级获奖350多项。

近年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扎实对照《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创新发展,更加坚定了培养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更加明确了“规模适度,夯实基础,强化特色,争创一流”的办学思路,并在示范性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趟出了一条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路子,在建设福建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出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从而又向创建“东南沿海高职强校名校”迈出了坚实而又可喜的一大步!

1 学院与新华网合作创办“漳州创客大学”的改革探索——

线上与线下演练 理论与实践交替

2016年7月以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华网签约共建的“漳州创客大学”项目,实行教学管理统一标准、专业课程统一输入、教学系统及创业资源无偿辅助的办学模式,学生零成本进行创业创新学习实践。这标志着学院“创客教育+创业孵化+创新文化=青春梦想”的改革探索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做法】

1.弘扬“创客”青春,发展“创客”文化。

学校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一课两项目”综合改革试点和“漳职院大学生众创园”为契机,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淀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因子。2016年7月以来,通过新华网“诚信”线上运营平台等平台的实战锻炼,经济管理系吴庆林、高慧芳、郭景太三位同学分别获得“创客青春”2016创客大学夏令营漳州大营第一季的总冠、亚、季军……

2.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双交替。

创客大学项目融合了电子商务理论知识与电商创业实战操作,采用线下学习与辅导、线上复习与巩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植入电商4.0学分,学生在碎片化时间学习标准教材、视频、线上题库,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体验电商4.0的实战技巧。创客大学的7位任课教师全部由企业导师担任。

3.在校学习、在校就业、在校创业、在校创新。

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在校学习、在校就业、在校创业、在校创新”的硅谷人才培养新机制,让学生提前完成学生向职场的转化,缩短社会适应期。

4.创客+本土企业,联合培养互动创新。

创客大学设置了“互联网+”双创技能培育课程,针对漳州本土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与本土企业如漳龙集团等联合,提供产学结合的创新实践互动平台和创新型创客团队,开展“漳州味”本土企业“互联网+”转型升级。

2016学年,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涵盖全校11个单位,覆盖在校生总数6502人;28个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大学生创业园”,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经费355万元;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创业计划竞赛6项。

【启示】

第一,创新“全球供应链商业生态圈+校园创新创业生态圈”双圈深度融合。重新定位并确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与创新意识、协同化专业能力与创业素养的全球供应链与跨境电商运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互联网+供应链”的办学理念贯彻“双介入、双主体、双交替、双产品”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和模式,创新创业“一课两项目”改革向纵深推进。

第二,打造“全球供应链运营平台+双园双中心创业平台”全方位育人系统。创业孵化园、创客创意园、电商物流创业中心、微商创业中心为主体的“双园双中心”创业创新平台提升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建成集实践教学、创新创业、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中心。

【点评】

 “漳州创客大学”充分给予学生试错的机会,整合各方资源,真正帮助学生就业,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新华网福建公司总经理助理 陈玉兰

2 汽车专业国际化合作创新案例——

高端培养共携手 国际合作铸星行

2016年11月10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勇在“戴姆勒中国职业教育十周年”庆典年会,代表漳职院与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进行签约及授牌仪式,标志着该校正式成为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全国15所合作院校之一。学院专业国际化合作项目取得突破,也标志着学院迈上了高水准的“双元”擎星的专业国际化合作创新之路。

【做法】

1.坚持国际目标引领,苦练内功。

国际合作基础: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借助中央财政以奖代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重点专业群”等8大省级及以上项目的建设,建成面积达3800多平方米的汽车后市场实训基地,投入实训设备仪器和教学软件的价值达1000多万元。拥有单层2300平方米的东区实训楼建设已立项开工。

国际合作保障:教学资源建设。出版《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等教材,“汽车底盘机械系统检修”获得福建省首批在线精品课程,引进价值300万元的“孟特EMS在线学习认证系统”,已有10门课程推行理实一体教学。

国际合作关键:教师执教能力。先后派出近20批次教师参加境内外师资培训;实施“企业访问工程师”培训计划;选派教师参加戴姆勒4周国内厂家培训、3周经销商培训和3周德国企业培训的“戴姆勒铸星教育师资认证”培训。

2.坚持国际视野推动,创新教学。

创新实训理念:植根本土+企业训练。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选拔和训练,举办了3届“漳州盈众致远奥迪杯”职业技能大赛。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漳州盈众等企业每逢新车发布或节假日举行活动时让学生展示个人才艺,或当活动主持人,或当车模。

创新教学理念:能力主线+翻转课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翻转课堂”、“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让学生对自己成才负责的学习“习惯”,教师只是学生身边的“教练”。

创新专业课程:整车试制团队+星辉挑战赛。铸星教育举办的“星辉挑战赛”,催生了学院整车试制团队+校园汽车维护小分队,开展项目+设计+拼装+调校=创新课程(项目),整车试制团队已经设计出自己的车型,开始试着组装巴哈赛车。

创新学生团队:学长制+汽车营销创新工作室。“学长制”,即从大一到大三选拔30名选手,分别为CBA队,以省技能竞赛为载体,在集训中利用A队带B队,B队带C队,C队带下一届选手,使整个技能训练闭合式不间断循环。汽车营销创新工作室,主要开展技能训练+技能竞赛+企业服务周+营销策划+社会培训,学生们把“+”号做到了“在跨界中融合,在融合中打劫”。

汽车专业国际化合作创新取得了三大效应:同群效应:招生分数屡创新高;马太效应:合作项目争先来;聚群效应:职业院校联盟。

【启示】

第一,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创新型+人才国际化标准。这是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勇提出的要求与目标。戴姆勒铸星项目的极大特点是以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为基础,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小班授课(每班不超过28人),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并重。

第二,优化课程设置:创新+国际企业标准。理论课程+实训项目+企业实习+创新项目+企业岗位认证,在行业企业“边缘”构成了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的课程体系,学习内容体现工作任务过程,课程设置承载企业技术标准及操作规范。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能力本位标准。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实施项目,在场地建设、设备配置、教具选择上都体现项目对现代职业教育精益求精的理念。

【点评】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是我们合作院校中实力雄厚的学校之一。学校老师和学生总是激情满满,并且掌握着可与世界相媲美的高级技能。我确信“戴姆勒铸星教育”的学生必将前途似锦,事业有成!

——戴姆勒大中华在华合资企业人力资源支持及中国职业教育总监 司徒马丁(Martin Spicale)先生

3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社会服务案例——

亲产业紧贴市场 立服务打响品牌

2016年11月,柬埔寨政府部门的20名官员在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为期15天的“中国-东盟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这是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援外项目之一。作为国家级别重点建设的示范专业——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所在的食品与生物工程系,已经承办过5期“全国食品类骨干教师培训班”,被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评为优秀培训基地。

【做法】

1.亲产业,产教融合显成效。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推行“一系一所”“一专业一项目”活动,与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联合《微波真空冷冻干燥在速溶茶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课题获得资助,与立兴食品合作项目“真空冷冻干燥香蕉制品防褐变工艺推广与产业化”获市科技进步奖。2016年与企业联合申请市级以上课题9项、获科研经费61.5万元。

2.夯基础,专利授权获丰收。

投入570多万元,新增三重串联四极杆气质联用仪等大型仪器设备,充实省级“农产品深加工及安全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申请成立“6·18”虚拟研究院食品分院,着力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提供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开展应用项目研究等服务活动。基于这些平台,食品与生物工程系教师申请了《一种西兰花黄酮锌配合物的制备方法》等11项专利,并获得专利授权。

3.务三农,新型农民得培训。

参与“福建省新型职业女农民培训班”培训工作,培训优秀女性农民200名。选派蓝志福老师参加福建省科技服务团,到诏安县桥东镇担任为期二年负责科技的镇领导;派出11位教师作为漳州市科技特派员,分别对接服务11家企业。

4.连行业,专业建设做引领。

积极参与行指委的工作,编写全国性的教材,引领食品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全国食品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专家组成员,参与《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与福建立兴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主参编《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产品加工技术》等“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5部。

5.育人才,创新创业创新篇。

食品系林晓桥、李生宝等7位同学的《众创果园众筹》《新型健康富硒植物油开发》作品,在首届“隆平杯”大学生(农科)创新创业大赛中,分别荣获创业实践类、创业计划类二等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4位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启示】

第一,深化校企合作,加强高职实践条件建设,推进产教融合,使之成为区域行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孵化器”,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第二,加强合作与交流,参与社会培训,大大地促进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第三,社会服务的开展需要坚实的实践基础条件和团队,今后将继续加强实验实训硬件的建设以及“双师”队伍的建设,使社会服务工作取得更多成绩。

【点评】

以省级工程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6·18”虚拟研究院食品分院等实践基地为依托,植根漳州支柱产业——食品工业,服务企业、服务三农,辐射全国。在科技成果转化、专利申请、现代职业农民培训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全国食品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逯家富

4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中厂”教学模式改革——

引企入校 工学结合

日前,在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电子工程系参加实训的学生按照图纸制作产品,且是漳州科达电子有限公司定制的产品。

近年来,学院创办了“校中厂”——电子产品生产车间,实现了“学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办学模式的重大突破,做到“融专业入产业”,使企业实现“双效益”、学校实现“双丰收”、学生实现“双身份”,真正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目标。

【做法】

1.引企入校,校企合体。

2008年3月,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为契机,与漳州科达电子有限公司开展“校中厂”合作,共同创建校企一体的职业实践环境。通过“校中厂”模式使企业真正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贴合职业岗位需求,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企业获得高技能实用性人才。

2.工学对接,校企共建。

以漳州市校企合作委员会为平台,坚持行业引领、企业参与,以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任务。构建以实际岗位(群)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基于职业竞争力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综合课程体系,实行所有生产环节的顶岗实习形式,通过“校中厂”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通过“厂中校”,教学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厂、实训进入现场。

3.“订单”培养,校企共管。

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共同完善实训指导教师守则、学生实训守则等规章制度,校企双方共同承担经营任务。电子类专业学生定期分批次到岗位进行生产性实践,企业配合学校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指导和考核性鉴定。在“校中厂”合作模式下,企业提出对学生的需求,借助学校实训平台,通过合作“订单”培养自己需要的员工。

通过实施“校中厂”,学院探索和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降低了教学成本,提高了教学实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近3年,电子类专业学生参加全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多次获得一二等奖;专业教师为合作企业技术服务和技术开发项目共计12项,发表论文36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启示】

第一,校企一体,实施任务驱动的“校中厂”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生产经营模式进行管理,企业工程师、学校教师、学生均具有企业和学校的双重身份,教学活动以生产任务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圈划出专业岗位和工作任务,制定工作岗位的执行标准和流程,让学生在实训周期内,尽可能多接触适合本专业的其他岗位和技能训练。

第二,“三进三出”,形成学生在企业“三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联动,构建了企业全过程参与的“2.0+0.5+0.5”的“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一年级进入‘校中厂’和企业岗位认知实习;二年级在校内实训车间生产实训和校外跟岗实习;三年级到合作企业全面顶岗实习”三级岗位能力培养递进机制,构筑校企深层次互动合作体系。

【点评】

引企进校建立“校中厂”合作平台,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使企业获得了急需的人才,学校补足了相关教学资源不足的短板,学生提前实现了预就业,真正达到“三赢”的局面。

——万利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林长宏

5 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暨“二元制”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

师傅是老师 学员即徒弟

学院以酒店管理专业为试点,遴选漳州宾馆为合作企业,全面推进“二元制”人才培养工作改革,构建以学校、企业二元主导的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树立“二元制”职业教育品牌。

【做法】

1.师徒携手,校企共管。

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小组负责人由学校和企业领导共同担任,其他人员由校企共同遴选确定。实行双“辅导员”制度,设立学校辅导员和企业辅导员,负责学生(学徒)在学校及企业学习期间的日常管理;成立由专业带头人及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专业建设和指导工作。

2.取长补短,校企一体。

建立职责明确、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新机制;以经常性对话协商机制为载体,建立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教育部门与行业企业产教合作新机制;建立企业行业专家、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制定学生实习标准,探索建立实习标准动态更新新机制;成立督查工作小组,建立试点督查工作新机制;成立专家考评委员会,建立社会第三方(行业、企业)评价新机制。

3.放眼社会,编写教材。

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根据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科学、合理提炼酒店管理专业岗位核心技能,校企合作开发编写了该专业“二元制”8本特色实训任务书和指导书。

4.心系学生,“三导师”制。

学校确定专业教师作为“专业导师”,下实习单位指导学生理论学习;实习单位选派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负责学生岗位技能教授;系里选派辅导员作为“生活导师”,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完成党团工作等。“三导师”分工合作,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

5.四位一体,“二元”考评。

编制《酒店管理专业学徒考核手册》,记录学徒三年的学习内容及评价结果、导师建议等,改革以往学校自主考评的评价模式,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

【启示】

第一,“学生自愿”是前提。学生和学生家长自愿选择报名参加,院系从中择优录取成立“二元制”试点班。这样,学生能主动克服各种困难。

第二,“利益共享”是关键。酒店管理专业“二元制”试点工作获得20万元经费支持,主要用于:在漳州宾馆内配备专用办公室和专用教室;给“试点班”学生发放奖学金、组织学生参加团队拓展训练;给企业指导师傅发放课时津贴;鼓励专业老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为编写特色教材提供支持等。

第三,“主动对接”是核心。构建以满足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技能专业人才培养新机制,目的在于推动专业群与产业链的主动对接,使酒店管理专业和区域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科学系统的“专业—产业”链,实现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有效对接。

第四,“培养能手”是目标。校企协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目的是培养人才。近几年,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别职业技能竞赛奖项105人次。如2016年参加福建省职业技能大赛中餐主题宴会设计项目获得一等奖2个、西餐宴会服务项目获得一等奖2个。

【点评】

漳州职院实行“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传统的企业学徒制融入到学校教育之中,可以认作是一种跨界教育。它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合作,对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漳州市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许毅忠


(陆 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