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培养要以“能力为中心”

——访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院长徐仲安


发布时间:2015-06-1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

    要把“中国创造”发扬光大,需要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部分本科院校将转向应用型或技术型院校。转型之路该怎么走?日前,一场有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深入推进。记者采访了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院长、中国民办教育专业委员会高等教育协会独立学院工作部部长徐仲安。

    记者:如何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

    徐仲安:从初级技能型到技能型,再到高级技能型,进而再到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进一步再深造成为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家,这些都是应用型人才。

    现在很多学术型人才找不到工作,并不是因为缺乏工作机会,而是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学与市场需求割裂开来,人才根本就没有与社会和市场相连接。如果人才培养模式不转型,优势教学项目也会被市场所淘汰。

    独立学院要抓住高等教育改革机遇,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来开发。但应用型也不是单一化,需要一个具体明确的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定位就是“培养具有现代商务理念、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符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记者: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要做哪些革新?

    徐仲安: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选修课辅助、第二课堂辅助四个子体系来支撑。理论教学体系,教育部关于基本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已出台相关规定,已经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即要求本科四年实践实习不断线,并根据专业特点明确各个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和任务。重点是选修课辅助体系和第二课堂辅助体系。

    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选修课大致分三类:一是兴趣类,增加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的课程,如围棋、桥牌、茶艺等;二是技能类,拓展专业知识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的课程,如给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土木工程和绘图方面的选修课,山西驻非洲的很多工程项目公司正好奇缺这样既通法语又懂工程的专门人才;三是学术类,给有意继续深造者开设更深程度的课程等。第二课堂主要是要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教学与专业紧密相关,进行合理引导,鼓励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学习型社团活动。去年,学院涌现出信息学院电子科技协会等创新团队。该协会荣获了首届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团队研发的“智能插板”“防酒驾车辆启动系统”“无摩擦自行车发电系统”已申请国家专利。

    记者: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应如何定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这一方面有何探索?

    徐仲安:应用型本科的教学体系必须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不应该单纯依附于理论教学,而是应该独立地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的过程应该是理论与实践逐步融合的过程,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的过程。

    除收集研究应用型本科的相关资料、更新教育观念外,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还提出,各专业确定35个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开展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知识、能力要求的调研和讨论,包括到用人单位走访调研、召开往届毕业生座谈会、问卷调查以及参考相近院校同专业相关资料,得出某一实际岗位群的素质、知识、能力要求解读表。并通过邀请企业负责人或专家讨论等形式,将不同岗位群共同要求的专业核心能力涉及的内容总结归纳,得出某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表。根据该表,我们还将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该表的对接,研讨出如何构建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选修课设置和第二课堂要求等。

    记者: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对于高校间的竞争有何长远意义?

    徐仲安: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途径将“以能力为中心”。这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或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其培养途径也是多方位的:可以是单独设置实践课,单独设置实践环节,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集中实训,也可以有学生社团、第二课堂、顶岗实习,组织自律的创新团队等多种形式,不同的专业可以有各自更适合的能力培养途径。我们将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特色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实践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可以说,学生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时代已来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独立学院有机制上的优势:在全员聘用制的前提下,职位能升能降,人员能进能出,关键还是要进一步强化转型意识,忧患意识和服务意识,尽快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起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