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院长陈瑞晶

承百年船政文化 书职教示范新篇


发布时间:2014-06-13 浏览量: 信息来源: 记者:席东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

    陈瑞晶.这位从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专任教师成长起来的校长,历任学院副院长,省运管局副局长,省交通厅安监处处长、运输管理处处长等职;连续4届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福建省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2004年以来,参加并主持历次福建省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分析、鉴定、处理等工作;主持多项省级学术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获1项国家发明专利。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行业背景、丰富的教育经历,使他能够在学院的后示范建设中,既有发展规划的“眼力”,又具扎实推进的“脚力”。

  翻看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的校史,从我国近代官办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福建船政学堂的建立,到福建省交通干部培训学校、公路技工学校和福建交通学校并校发展,140余年的历史积淀,集合了职业院校的全部生长基因和发展元素——国家兴办,财政支持,前堂后厂,产学结合,理实一体,国际接轨,也理所当然成就了2006年启动的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周稽裘,曾在一次示范院校项目管理与实施研讨会上,对示范性建设院校的负责人提出一个思考性的问题,“示范校建设如何走出职业教育的文化障碍?通过构建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文化,实现产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为构建优质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一种文化保障的作用,进而实现职业教育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强的生态发展。”我们的采访也就从示范校的文化建设谈起。

  记者: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如何在示范校建设中,弘扬船政学堂的职业教育理念,构建高职教育校园文化体系?

  陈瑞晶:“弘扬船政学堂的职业教育理念”,重塑高职教育校园文化体系,被确定为学院的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之一。贯穿于示范校建设的每一环节,并作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追溯学校发展历史,源自创办于1866年的中国近代官办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福建船政学堂,曾培养出如严复、詹天佑、邓世吕、陈季同、萨镇冰等众多的仁人志士和民族英雄。在多年的办学实践,特别是3年的示范建设,学校一方面达成高层共识,通过举办研讨会、出版专著《船政学堂》和刊物《船政》、编写学生素质教育读本《观澜船政文化》等形式,广泛宣传船政学堂的职业教育思想,使得越来越多的高职教育界人士主动去了解、研究和应用它,影响日益显著。一方面全员教育,学校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由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拍摄的《坚船起锚》、《材出闽堂》、《海军根基》等船政系列片,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船政文化的辉煌与博大。

  提炼船政文化独特的内涵,是示范校建设期间的重要收获——“民族使命感、爱国主义精神、创新与变革精神、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和强调历练的人才培养观”,将船政文化引入校园,它便成为校园里的一种激励,一种向上的源泉。船政文化与“大通道、大港口、大物流”为主要内容的福建交通运输发展内涵相融合,逐步形成了以“奉献、团队、创新”的学院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船政文化为内核、企业文化为表征”的高职教育校园文化体系。

  一是凝炼形成新的办学理念,以创建一流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目标,进一步准确定位,强化办学特色,根据自身的文化秉性不断进行调整,在办学理念上与时俱进。二是升华学校精神,在创建过程中,调动每位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自豪感、责任感、成就感;挖掘办学特色并发展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传承学校一代又一代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自我超越的追求。三是塑造个性形象,营造富有个性特点的校园文化,以其内在气质、价值取向和品格特征等文化建设,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和办学优势,赋予学校以活力和个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示范性建设以来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意见:“你们秉承福建船政学堂‘求真、求实、自强、创新’的校训,紧紧围绕国家交通事业发展方面的人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强调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这个办学方针很正确。”

  记者:今天的示范校建设,重点已不再是硬件资源配置的问题,根本问题是在提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并通过这种转变,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在这个建设过程中,示范校建设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学校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陈瑞晶:2006年11月,教育部启动被称为新时期“高职211 工程”的“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目的在于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应用型科研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结构。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质量转型、改革深入的发展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的一列新政,彰显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是深化改革、加强创新。同样,我们系统协调推进示范校建设的战略构想,需要把握关键环节,突破瓶颈。围绕国家对示范校建设的总体要求,“做好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总体上分为“人促发展,制度促发展,文化促发展”三个阶段推进。

  “人促发展”是最初的发展模式,依靠人来管人、来培养人,发展模式单一,为社会发展需要办学的功能不能全面发挥,这也是当初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制度促发展”就是全面强制度建设,提升规范化运作软实力,探索示范校建设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实验实训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并把它通过制度定型,确立为整个学校总体的发展形式。

  “文化促发展”是要巩固、提升、推广示范性建设的成果,把整体运作塑化成为发展的文化,依靠文化的“品牌性、自觉性”推动学校发展。这个阶段也就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最为艰难、最具挑战的一个阶段,目前我们仍然在探索、推进。

  记者:真正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发展起到示范作用,需要准确、全面理解示范校建设的内涵。通过示范校建设,学校形成了怎样的办学理念?

  陈瑞晶:做好“发展、改革、管理的模范”,主要体现在“领导能力示范、综合水平示范、教育教学改革示范、专业建设示范、社会服务示范”,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有所突破。

  我校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项目共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航海技术专业、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等6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个非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我们紧紧围绕重点建设专业,摸索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8个重点建设专业辐射带动了学院所有的专业群,构筑起了“一个保障,两路并进,四个支撑”(即以安全技术为保障,海路陆路同时并进,汽车、机械装备、物流、信息技术为技术和人才支撑)的具有鲜明交通群体专业优势的特色专业群。不断锤炼形成了“行业立校、质量兴校、文化铸校、人才强校”办学理念。

  行业立校——提升学校办学优势,要紧依行业,提高竞争实力.以品牌促发展。立足海西经济区建设、海洋大省建设、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服务以“大通道、大港口、大物流”为主要内涵的行业改革和发展,把服务行业作为发展的核心,开放包容、开门办学。

  质量兴校——进一步辩证理解和应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互助发展模式,把学校做大。以规模效益求生存;把学校做强,以改革创新促发展;把学校做优,以质量特色创品牌。

  文化铸校——注重学校文化价值观的建设。在发展中,学校始终秉承船政学堂这一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文化财富,认识其历史价值,传承衔接;加大社会科学类研究,挖掘历史价值,不断充实文化内涵。

  人才强校——引进行业大师,引领师资队伍发展:完善人才结构,培养骨干教师;实施“3+1”优化工程(教授工程、博士工程、双师工程+青年教师杰出计划);加大兼职教师库建设,引进行业精英、骨干,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记者:学校传承福建船政学堂的优良办学传统,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育人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船政学堂厂校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其中,您认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陈瑞晶: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是国家示范性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这其中,专业建设是最核心的内容。

  学校考虑到8个重点建设专业的背景、优势、特色及发展方向都不尽相同,因此,鼓励各建设专业探索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以工为主、依托行业、产学结合、厚德强技”的办学特色愈发突出。形成了以航海、汽车、土建、安全、物流等工科类专业为主、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教改成果,获得各类省级以上质量工程建设项目12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7项,省级项目103项,居福建省高职院校第一位;紧紧围绕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培养了近2万名高端技能型人才,完成社会培训量4万多人次,为海西经济区建设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牵头组建了福建省汽车职业教育集团、福建省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基本实现了科研和社会服务性质向多功能、开放式、应用型转变。

  例如,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结合船政学堂厂校一体、注重能力培养、丁学紧密结合的思想架构,在课程体系中引进国际海事组织(IMO)职业标准及适任证书考试课程,探索“订单式+带薪顶岗实习+多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大型航海模拟器及航海仿真设备进行实训,根据海上实际航道、港口情况,提供真实案例,让学生在船长、轮机长和教师指导下,进行仿真实训;将“船舶搬到学校”,将部分教学内容放到合作企业行政管理生产船上,在船长、轮机长等指导下,进行生产性实训;学生到企业生产船上真实环境中实训,做到实境训教,将“课堂搬到船上”,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实境训教,无缝对接”。

  目前8个专业都形成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记者:围绕示范院校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提升了学校整体发展水平,并得到社会认可。面对今后的发展,您有什么设想?

  陈瑞晶:示范校建设,是上下求索、共同成长的过程,无论是各级行政管理,还是一线“草根实践”,都需要一种坚持的毅力和探索的勇气,继续推进示范建设工作。进入后示范建设阶段,我主要的工作思路是“巩固推广示范性建设成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第一,着力解放思想,不断提升办学思路。办学过程中,把学习和研判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作为突破口,把“南有集美,北有船政,开放包容,开门办学”作为““十二五””发展的宏远目标,找准发展的路子,凝练形成学院发展新的办学思路。一是探索学校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从本科试点办学、集团化办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重点改革着手,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调整,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加切合需求;二是保证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紧贴经济发展转型的实际需要;特别是依托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优势,打造“政一行一校一企”四维联动发展的模式,寻求在人才培养、继续教育、科研领域更加紧密的合作;三是坚持民主集中,积极践行“四下基层”、推进“草根管理”,简政放权、凝心聚力,赢得发展合力;四是深入挖掘以“船政文化”为主学脉的文化品牌,依托发改委“船政文化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拓展文化兴校内涵,依托文化办学育人。

  第二,注重实践育人,不断丰富育人体系。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加强对校企合作的质量、规范和层次的管理。确保产学合作专业覆盖率、校企共同开发的专业课程比例、共同开发教材比例、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数等均有大幅度提升。新增VOLVO建筑设备(中国)东南区能力发展基地等2个校内大型实训基地;新建福建华威集团校外实训基地等59个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学年使用频率达573.67万人时。

  第三,扎实开展“四下基层、草根管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围绕专业发展、课程建设、职工福利、学生思政教育等工作和职工们交流谈心,听取期望、意见和建议,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借助“服务型机关”建设的契机,把“草根管理”的理念引入日常管理中,建立机关与教学单位对接制度,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

  第四,着力提升层次,协同开展更高层次职教人才培养试点,提升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从2012年下半年启动试点专业调研开始,先后与集美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建江夏学院等多所院校展开商洽,与福建江夏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联合开展培养本科层次人才,并在教育厅的支持下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这将为学院进一步建设高职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第五,着力寻求突破,加快职教集团改革。按照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坚持在原松散型职教集团合作的框架基础上,探索推进紧密型职教集团建设。紧紧抓好产业、行业和企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技术性、人才性方面的需求,大力推进“汽车行业性职教集团”、“交通物流行业性职教集团”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推行集团成员股份制,以求真正做到“联合办学、联合培养”。

  担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省应急管理专家组专家等多项社会职务的陈瑞晶,需要有很多精力参加行业课题研究,参加并主持省特、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分析、鉴定、处理等工作。但作为职业院校的办学者,他更有着深深的职教情结,当他激情谈起,“在马尾的船政学堂建造出了我国第一艘千吨级轮船,造出了我国最大吨位铁肋木壳兵船,以及我国第一艘钢壳网甲军舰。更神奇的是,中国第一架双翼水上飞机从这里起飞”时,颇为自豪地说,这完全证明了当时我们的以产业为主导的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技工教育的方向和模式非常成功,这是我们需要继续发扬光大的。

  在他的办公室里,“四海和谐”四个大字颇引人注目,他对此有着自己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根本,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依托,人与内心的和谐是最终的追求。长期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使他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在推进示范院校发展过程中,要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践行“草根管理”,要使教者教有所乐,学者学有所成。

  推进后示范建设,陈校长有两个愿望,一是希望国家继续加强投入,改善高职院校亦学条件,重点推进新校区征地及建设,为建设高水平院校创造条件,为现代职业教学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希望国家能够健全机制建设,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的建立,为高职院校建设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