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咋培养


发布时间:2017-01-03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决定了职校教师的“跨行性”:一名合格的职校教师,应该横跨教师和工程师两个“行当”,既能做工程设计,又能做课程设计;既能做技术服务,又能做学生服务。这种特殊的“双师型”教师需要有特殊的成长路径。

    普通学校的教师,一般都是经过师范大学的培养,然后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合格的“灵魂工程师”。但是,由于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需要传授技术技能,一般师范大学很难培养出来。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通常有三种来源:第一,毕业于普通师范大学,担任一些文化基础课程;第二,来自企业或是非师范类大学,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第三,来自专业化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其中,直接来自非师范类普通高校的教师一般占到职业学校教师的60%以上。这些教师由于没有师范大学的学习经历,需要补习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才能获得教师资格;由于缺少企业实践经验,需要“每5年到企业实践6个月”。这种做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业教师知识能力结构上的缺陷,但由于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仍然很难满足提升教学质量的要求。鉴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艰巨性,一些职业院校降低标准,只是要求提高“双师素质”,实际上这种“双师素质”教师在教学能力上远不如师范院校毕业生,在技术素质上远不如企业工程师。

    为了建设一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再造培养流程,形成一套更加科学的培养机制。

    首先,职校教师应该从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中遴选,而不是让普通高校毕业生担任教师后再到企业实践。具备三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这是发达国家职校教师的基本条件。相对于“由校门到校门”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具备了更多的默会知识,他们知道真正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可以保证教学基本方向的正确,而不是在教学中漫无边际。职校生一般更喜欢具有丰富技术经验的教师。因此,企业才是职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我国应该在教师人事政策上作出相应调整。

    其次,职校教师上岗前应该经过一年的师范大学进修,而不是成为职校教师后再去参加教学培训。教师与工程师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前者的工作对象是人,而后者的工作对象是物。能者为师,这只是基本条件。教师职业的基本任务是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这个过程需要科学的方法。国际经验表明,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科学知识和技能,一般需要一年左右时间的连续性、系统性学习。浅尝辄止,或是半途而废,都无法成为合格的教师。

    再其次,具备职校教师资格的教师需要经过一年的见习才能承担课程,而不是在教学中“做中学”。一般职业院校“生师比”都比较高,教师工作量很大,学校都希望新教师进校后立即挑起重担。但是,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是缺乏质量意识和合理质量监控制度的表现。质量控制最重要的不是事后控制,而是事先控制。一名新教师只有经过见习确认达到合格要求后,才能正式登台授课。

    最后,优秀的管理人员应该兼任一定数量的专业课程,而不是让优秀的教师脱离教学从事管理工作。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涉及因素复杂,教学管理也同样复杂。优秀的教师可以进入管理岗位,但管理人员如果不了解教学实际就可能导致官僚主义。一些职校在数字化教学系统开发、教材的选用、对教学文件格式的要求等方面,只考虑管理者的方便,而不考虑教学的方便,就是脱离实际的具体表现。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一定会成为优秀的管理者,但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一定是优秀教师。

    “双师型”教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顶层政策设计非常重要。只要从现在开始,严格把住职校教师的“进口”,建立起企业与职业院校人才流动的通道,三五年内即可见到成效。

    (作者:崔发周系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职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