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职人物】鞠守勇:爱创新、勤科研、懂学生的“博士哥”
发布时间:2018-05-09
课堂上,他幽默风趣,挥斥方遒;科研中,他勤于创新,成绩突出,在湖北高职高专历史上创造了多个“唯一”;课堂外,他是学生眼中的“博士哥”“高级男保姆”。他,就是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博士,生物学院食品专业骨干教师鞠守勇。
武职生物工程学院教师鞠守勇
爱创新的教学能手
“教师的第一岗位是课堂,最能检验教师水平、体现教师价值的是课堂教学。”这是鞠守勇的教学观。作为生物学院骨干教师,鞠守勇爱岗敬业,勇挑重担,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
从教12年来,他先后承担了“基因工程制药”“基因操作技术”“生化产品分析”“应用微生物技术”等近10门课程教学任务。他不断追求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程中引入案例分析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想方设法将枯燥难懂的专业课变成学生喜欢和期待的课程。
从2015年至今,他利用信息化手段重构课程体系,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职教云平台上开设“基因工程制药”“基因操作技术”“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等三门课程,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2017年8月, 鞠守勇在湖北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荣获“信息化课堂教学” 三等奖。
鞠守勇指导学生做实验
为了让爱钻研且学有余力的学生长见识增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从2008年开始,鞠守勇利用课余时间开办“第二课堂”,创建“生物科技协会”,带领学生进行“金针菇养殖”“红酒酿造”“叶脉书签”等实践活动。“鞠老师专业课讲得生动,他主导的科技实践活动,也让人期待。我们跟着老师学会了种金针菇、酿造红酒,这样的实践确实很有趣。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中发现,生物世界真的很奇妙。”实践小组成员对鞠老师赞不绝口。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师生的不懈努力结出丰硕的果实,2016年、2017年连续两次在湖北省酒业协会举办的“湖北省酒体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鞠守勇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多年来,鞠守勇潜心教改,追求创新,教学效果好,连年被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
勤科研的“双创”导师
教学成绩突出的鞠守勇,在科研创新上也是硕果累累。2015年至今,鞠守勇曾先后主持国家、省级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北省教育厅项目2项;参与国家“973”计划(农业微生物杀虫防病功能基因的发掘和分子机理研究,2003CB114201)和农业部“948”项目(重要杀线虫微生物资源的挖掘与引进);2015年,鞠守勇主持的“有机废弃物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获得了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支持,该项目是湖北高职历史上获得的第1个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同时也是湖北省高职高专院校唯一立项的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018年,他主持的“新型杀线虫微生物——粪产碱菌毒杀根结线虫活性蛋白质的挖掘及基因克隆”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成为今年湖北省高职高专唯一获批的面上项目。
有了科研项目支撑,鞠守勇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累计发表论文21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3篇。2016年鞠守勇老师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粪产碱菌可以毒杀线虫及活性成分,为“绿色生物农药”的研发提供了重要菌株资源,该成果在美国微生物学会杂志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IF=4.78)发表,论文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Heidi Goodrich-Blair1教授评述为“具有重大发现意义”,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该菌的全基因组序列,该成果也在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IF=2.89)成功发表,2016年鞠守勇的相关研究成果受邀在中国微生物学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上做大会报告。
申报课题、主持项目、撰写论文,是高校教师的“必修课”。而科研成果的转化,则需要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市场和现实生活。在这一方面,鞠守勇也颇有建树和收获。
青霉素是畜牧生产中常用的抗生素,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出售的肉类、蛋类、牛奶等生活必需品大多存在着青霉素类抗生素残留,长期食用将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经深入调研,鞠守勇敏锐地发现,快速有效地检测食品中青霉素类抗生素残留的产品在目前国内市场上尚属空白。
鞠守勇率团队学生参加“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
鞠守勇团队研发的“食品中青霉素类抗生素残留快速检测试纸卡”、获奖证书
找到新的科研方向,鞠守勇就组织学生着手研发产品了。2014年至2016年,鞠守勇带领徐顺高、朱虹翼、王超等6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专心实验,研发出“食品中青霉素类抗生素残留快速检测试纸卡”,并申请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该产品检测成本低,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应用于蔬菜等日常食材中青霉素类抗生素残留的快速检测,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推广性。2016年8月,鞠守勇和团队成员携创新成果参加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并荣获创意设计竞赛单元全国特等奖,也成为当年生物化工类全国唯一的特等奖。该成果被新华网、凤凰网、搜狐网、荆楚网以及中国青年报、武汉晚报等10余家央省级主流媒体广泛报道。2016年10月,该作品还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会议2016年年会暨全国大学生全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作品展”中获“优秀作品”。回想从研发产品、申请专利到荣获全国特等奖的艰辛,团队成员徐顺高深有感触说:“没有鞠老师的辛勤教导,就没有这个全国大赛特等奖。这个奖杯是对武职的办学实力和鞠老师教学水平的认可。”
鞠守勇的教学、科研等做得有声有色,令师生钦佩不已。更难能可贵的是,肩挑重担的鞠守勇,时间本来就不够用,却对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青睐有加,满怀热情、不遗余力地扶持学生走上“双创”之路。
2014年微生物技术及应用08301班毕业生张炬创建武汉研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业初期异常艰难,没有技术,没有客户。鞠守勇手把手教张炬实验技术,并主动帮助张炬介绍业务。经过3年的发展,张炬的公司已经成为武汉地区首屈一指的细胞转化技术公司。张炬每次见到鞠守勇都会说:“鞠老师是我们公司最大的技术支持。”此外,唐剑强,王定涛,何文彬,覃炎宁等17人在自主创业时,都得到了鞠守勇不同程度的帮助。
懂学生的成长引路人
“教学有技巧,育人靠智慧。在我看来,教书育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懂得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鞠守勇就是这样一个懂学生、有仁爱之心的成长引路人。
在担任制药14302班班主任期间,常常深入寝室、教室,与学生谈心交朋友。他结合每个同学的特点,会同班级任课老师和班干部,拟定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成长计划”。他经常鼓励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锻炼提升实践能力。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他还组织“我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应该怎么度过”“你的未来如何准备”“创新、创造、创业”等系列主题班会活动。
在鞠守勇眼中,学生的事永远无小事。2014年11月,制药14302班林洋同学外出游玩不慎摔伤,鞠守勇接到电话,立马从40公里外的盘龙城赶到学校,安排林洋住院,悉心照顾。2015年1月,制药14302班班白俊逸踢足球不慎扭伤脚,鞠守勇第一个赶到现场,将白俊逸同学送往陆军总医院。
正是鞠守勇爱校爱生的情怀,引领、激励学生将班级打造成为一个有向心力、战斗力的集体,在各级各类竞赛和活动中表现不凡。2015年12月,制药14302班西三大610寝室荣获“湖北省文明宿舍”称号;在2015年学院组织的“化学竞赛”中取得了第一名和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在十二届“探究性学术报告”中班上40%的学生进入决赛。
然而在鞠守勇家人眼中,他却算不得称职的父亲。他待学生如孩子,甚至比对自己的女儿更上心,每次学生来电咨询学业或请求帮助,鞠守勇都会尽己所能予以支持。为了科研和教学,为了带好班级和学生实践团队,他常年早出晚归,半夜2点从实验室回家是家常便饭。5岁的女儿好几次悄悄地告诉他“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爸爸”。
鞠守勇做了十年的生物工程自考本科班班主任,培养了近千名自考本科生。2005级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毕业生李军在读完自考本科后,找到鞠老师,表达了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想法,鞠守勇帮他联系导师、准备复习资料,每周发短信、打电话询问备考情况。最终,李军以优异成绩被武汉大学录取。获得喜讯,李军第一时间拨通鞠老师电话,激动地说:“鞠哥,谢谢你的关爱和指导,是你的鼓励让我信心满满,敢于报考武汉大学,实现了心中的夙愿。”
十余年来,在鞠守勇的鼓励和帮助下,多名志存高远的武职毕业生进入中科院以及武大等名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实现了学历提升的梦想。叶国国考取中国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汪乾坤考取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秦丹考取华中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李军、李晨星、郑丰 朱雅竹、林庆毅、舒冲等29人考取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学位。现在,“要考研,找鞠哥”已成为武职生物学院毕业生的口头禅。
鞠守勇在12年执教过程中,对学生关爱有加,是学生喜爱的“胖哥”;教学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科研创新中全心投入,创造了湖北高职高专历史上多个唯一: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生物化工大类全国唯一特等奖、湖北省高职院校唯一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018年湖北省高职院校唯一获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鞠守勇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政治上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专业上是微生物博士,岗位上是副教授,业务上是教师骨干,他在组织生活会上汇报思想曾说:“是党将我培养成博士,也是党给予我走上讲台的机会,我要充分利用好所掌握的知识,在教育事业、在医药生物领域多做贡献,以不辜负党员称号,配得上副教授头衔,对得起学生的信任。”鞠守勇就是这样一位浑身充满着正能量、深受学生喜爱的年轻“老”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