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亟须专业化


发布时间:2012-02-29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彭 军 蔡运花 《 光明日报 》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稳步推进,大学生素质状况的多样化,以及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空前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与此同时,不少高校辅导员却只把自己的工作视作一个暂时性、过渡性职业。于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更加迫在眉睫。

    高校辅导员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其数量和质量与现实需求之间形成了较大矛盾。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发,高校辅导员队伍亟须在专业知能、专业伦理、专业教育、专业服务、专业权力、专业发展等几个方面加强专业化。

    从专业知能上看,专业知能是一套具有学术地位的理论系统,是专业的基础标准。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衍生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技能系统,并在从业行为中反复运用,最终形成从业的专业能力。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他们的工作性质、方式、内容和发展等问题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从而发展出一套有关辅导员专业的知识体系。在引导大学生“成人”的过程中,辅导员需要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掌握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辅导员的专业工作。只有建立和完善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系统,辅导员才能在专业化的大学文化环境中有所作为。

    从专业伦理上看,在辅导员的工作过程中,其职业行为的规范具有不同特点。总体上讲,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辅导员的“身教”比“言传”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辅导员要完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首先要求自身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应该具有自身的专业伦理,这套规范构成了辅导员职业行为的基本准则。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辅导员与其他教育工作者的伦理规范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阻碍了辅导员对自己专业身份的认同感。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应该研究和制定辅导员专业伦理。

    从专业教育上看,长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是专业的教育标准。专业知识和技能构成了“圏内人”与“圏外人”之间的壁垒,只有接受长时间教育才能将其内化从而服务于专业行为。专业教育的重要标志就是在大学开设了相应本科专业,而“辅导员专业”至今还没有出现在普通高校的招生目录中,也看不到会出现这种趋势的征兆。辅导员工作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广博的知识内容与辅导员专业教育如何能够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出了严重挑战,但又是一种必需克服的挑战。从终身教育角度来看,辅导员的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需要并重,从制度上建立辅导员专业教育与发展的长效机制。

    从专业服务上看,辅导员提供的专业服务是“育人”,其他大学教师的专业服务在于“教书”。即使将“教书”和“育人”分离的实践效果值得商榷,但二者的分离或者说失衡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大学教师往往把自己定位于某个特定领域中的“专家”,其专业身份的认同往往取决于他在某个学科领域中的学术成就。在大学教师“教师”身份认同弱化的同时,与“教书”职能相比,其“育人”的功能也正在弱化。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出发,高校教师队伍需要有一支专业力量来强化“育人”功能,而这正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使命。

    从专业权力上看,专业工作者对自己专业领域中事务的决策具有高度的自治权是专业的制度标准。辅导员队伍需要从普通大学教师队伍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同体。辅导员共同体能够在辅导员专业知能体系、专业伦理规范、专业教育培训、专业服务规程、专业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重要决策。辅导员队伍自身是权力主体,而不仅仅是权力运作和支配的客体。当然,辅导员共同体所拥有的这种“权力”也只是在专业的意义上而言的,而不是一种被泛化的“权力”。可现实是,辅导员专业共同体没有真正地形成,其专业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认可和尊重。

    从专业发展上看,着眼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是专业的发展标准。专业从业者不仅需要职前专业知能教育,还需要职后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由于工作对象与工作环境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专业知能需要不断更新才能有效地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从而保持自身专业领域与其他专业领域或者非专业领域的合法划界,否则,作为专业工作者的合法地位便岌岌可危。辅导员专业化要求建立专门的专业生涯发展体系,这既包括与大学教师不同的在职教育体系,也包括独特的职称评价体系。按照同一体系来要求辅导员和其他专业教师,表面上似乎体现了平等性,实质上是忽视了辅导员工作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因为辅导员和其他专业教师在“教书”和“育人”两大职能上所占的份量确实不同,而要在他们的专业发展方面要求具有相同的教学和科研条件是对辅导员的极大不公平。(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