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应强调“技术性”


发布时间:2011-12-2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34期 作者:崔清源

 

◎文·崔清源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和巨大冲击。一些高职院校不能紧跟技术化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变应变,致使高职学生以低技术含量的状态进入职业岗位,职业竞争力不强。为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高职院校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要突破以往高职教育中技术性教育不强的状况,努力凸显高职教育中技术性的主导地位。
技术化社会趋向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知识取代了以往单纯的劳动力而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在劳动者中,脑力劳动者的比重不断上升,而技术的不断升级使社会需要更多的智能劳动者(技术性人才),如工程师、高水平技术人员,信息设计人员和受过专门技术培训的人员。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适应促进个体在技术性社会更好地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知识和高级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具体说,就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高端技能型人才——达到高级技术操作运用或管理的职业资格要求的人才。这里势必出现职业性与学术性二者互相依存、共存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之中的统一体的趋势。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计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要由技术实践情景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以强调获得学生自我建构的技术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为主。也即学生必须具有经验并可具有进一步发展,包括专业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对人类负责的高度责任心,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具有把技术问题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而能进行综合平衡考虑的能力。
    为了适应知识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体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高职院校的着力点还应在于将当前学生技术基础的训练与改进工作流程、工作线路、工作方法及技术创新,提高工作现场的效率,培养他们将工作一线的技术创造与创新能力相结合。学生创新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能力,而实际技术的考核标准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力保障,这要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制度接轨,使高职学生在获得高职学历毕业证书的同时也拥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从而增强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
    强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技术性”,更需要高职院校主动适应企业、行业的需求,牢固树立起“企业本位”与“学校本位”相结合的理念,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一个“共生共进”的企校良好运行机制,在政策法规保证下,坚持互利互惠的合作原则,形成良好的利益机制。积极进行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打破院、系、专业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实践训练和技术能力培养,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坚持“学生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区别教学与管理的职能,即由教学专家和企业家共同组成教育专家委员会共同履行教学研究,提出教学忠告和咨询,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评价教学效果的职能,与学校履行按专家委员会设计的教学规范组织实施的职能相对分离。
    实现“技术性”人才培养,高职院校还应积极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项目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法、技术规程教学法、基于行业的教学法等来提高技术实践教学的效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经验知识在工作知识中的生成及行动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理论与企业技术实践的结合,强调学生分析、解决综合技术问题能力的培养。
    (崔清源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