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要点”到“高教强国”和“思想体系”的研究

——20年旨在影响高等教育实践的理论探索


发布时间:2011-09-03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高教研究杂志-2011年8期

 

马陆亭
 
摘 要:对近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几项影响深远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大型研究进行关联分析,认为在历史的阶段性上,“思想体系”和“高教强国”的研究是一脉相承的,和“理论要点”的研究又有着共同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思想体系”研究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中期发展阶段、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换所必然要进行的理论准备工作。
关键词:高等教育;理论要点;高教强国;思想体系
 
  我国系统的高等教育研究工作开创于改革开放后,其中由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长)、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同志倡议并领导的几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大型研究特别引人注目,影响深远。如:1993年由国家教委高教司牵头启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下文简称“理论要点”)研究,2008年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立项启动的“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下文简称“高教强国”)研究,以及近一年来一直酝酿启动的“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下文简称“思想体系”)研究[1]。说其影响深远,是因为所研究问题均来自时代重大实践,由学术人员、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高校领导三支队伍共同参与开展的系统理论探索,研究目的是指导实践。因此,可以说它们是三项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的重大理论研究。我们当今也正处于呼唤理论指导的时代。
  一、“理论要点”、“高教强国”和“思想体系”研究项目概况
  (一)“理论要点”研究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年11月,国家教委召开了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转发了会议的主文件《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为了贯彻落实有关精神,回答高等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实践问题,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经国家教委领导同意,高教司会同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教委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共同开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研究。
  该项研究历经5年,从1993年2月、4月在北京召开的筹备会和预备会,到1997年9月正式出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专著。期间,分别于1993年8月4日至8日在长春市、1994年10月27日至31日在无锡市、1995年11月18日至21日在江门市召开了三次全国性大型研讨会,参加人员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数百所高校的行政官员、校领导和学者,会后出版了三部论文集。
  “理论要点”成果总报告的篇头指出:“党的十四大之后,高等教育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初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2]3在具体内容上,“理论要点”共分14个大部分,内含60个小部分,这14个大部分的关键词是:指导思想、国情和国际背景、属性、任务、办学方向、发展战略、结构和布局、体制、人才培养、科研、教师队伍、对外开放、党的领导。通篇看来,其中的基本思想对当今仍具有指导意义,如“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与完善国家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必须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转变教学思想和观念为先导、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等。
  (二)“高教强国”研究
  世纪之交,我国开始了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步伐,进而实现了大众化和世界规模第一的双重突破,成为高等教育大国。2006年5月10日,国务院在第135次常务会议上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相对稳定招生规模。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第一部分提到“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并进一步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这标志着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工作重点由规模扩展转向质量提高。
  2007年,时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的远清同志就不断倡议、酝酿开展“高教强国”研究,并于2008年初筹巨资将其正式立项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大研究项目。该项目于2008年6月正式开题,聘请国家领导人陈至立同志担任顾问,由远清同志亲任组长,其他负责人21人,子课题负责人100多人,参与院校150多所,研究人员1500多名。该项目还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该项目旨在回答“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现有基础能不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4个问题,共分13项子课题。目前,该项目正处于结题阶段,两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文集》业已出版。
  (三)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
  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9784元(折合美元4500以上),GDP总量为39.8万亿元,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在学总规模为3105万人,规模世界第一的局面短期内很难再被人打破。这是两组反映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数据,令人欢欣鼓舞和振奋。但是,这也是一个矛盾高发期的时代,突出的问题是差异性太大、冲突隐患较多,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与当今社会改革矛盾高发的阶段、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与创新人才不足的矛盾等。这些都需要高等教育考虑怎样去应对,既要统一思想、标准,又要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
  2010年11月,远清同志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主题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并详悉论述了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和必须坚持“中国特色”。远清同志认为:提出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是有研究基础和现实需要的,时机已经成熟;而如何开展这项研究,要有国际视野、走中国道路;研究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3]。
  在2011年3月19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北京举行的“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评审专家会上,远清同志还特意历数了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界“理论要点”、“高教强国”和“思想体系”这三个重大项目研究。希望大家帮助思考它们是不是一脉相承的,是不是反应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思想建设、理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否反应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是否值得联系起来研究。
      (四)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和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其实在“理论要点”和“高教强国”项目之间,还有两项大型研究需要提及——一项是展望未来,另一项是总结过去。
  早在1995年前,即“理论要点”的研究尚在进行之中,远清同志就开始思考“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的问题,并在江门研讨会上较为详悉地谈了自己的思考体会。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确定近期主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对《理论要点》(讨论稿)进行修改和完善,二是进一步论证“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课题[4]18-19。事实上,这两项课题的研究十分紧密,“理论要点”的成果也一直在吸收“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课题研究的养分。例如,“理论要点”研究的第3部论文集收录了“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课题研究计划,《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专著直到1997年暑假还在辽宁紧张地修改和统稿。远清同志在专著的序言中指出:“在一定意义上说,新的研究课题,也是上一个课题的继续深入。”[5]4“理论要点”成果总报告的篇头更是直言:“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把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5]3因此,本文把它们视为一体来分析。
  21世纪初,《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组成编委会,该项研究并于2002年2月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研究项目。该成果最后汇编为8卷本图书,它们分别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本科、专科、成人、高职教育教学,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和科技产业,国际交流和合作,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地方高等教育。远清同志在全书的总序中指出:“探索21世纪初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时,更要全面回顾和联系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不这样,我们就难以吸取历史的教训,使工作走弯路,甚至有可能重犯历史的错误。”[6]该项研究为今后“思想体系”的建设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理论要点”和“思想体系”共有的承前启后作用
  “理论要点”和“思想体系”的研究时代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在各自的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都面临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性任务。事实证明,“理论要点”的研究过程,是凝聚智慧、推动发展的过程,使我们的高等教育扎实了精英阶段的根基,做好了迎接高校扩招、迎接大众化的准备;即将开展的“思想体系”研究,也将进一步奠定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基础,为高等教育向强国、向大众化后期和普及化阶段迈进做出必要的准备。
  (一)二者均处于巨大的历史变革时代
  “理论要点”研究的时代: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中国的发展又处于一个紧要关头。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党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作出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7]。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体制的重大变化,社会很多方面都需要进行调整;另外,伴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的推进,世界高新技术发展迅速、知识经济社会初显端倪,我国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1995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思想体系”研究的时代:我国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开始转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和谐建设,处于由发展中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根据国际社会历史经验,人均GDP达到3000-10000美元的社会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阶段,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发展容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同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20%-30%也恰处于供给与需求适应性矛盾的爆发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国家发展形势的一个重大判断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代表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二者相似的教育背景
  “理论要点”研究的教育背景:1992年党的十四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道路。1994年6月14-17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任务就是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部署和动员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思想体系”研究的教育背景:2010年7月13-14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和规划。《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未来教育工作的方针;要“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
  (三)二者在教育阶段上共同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意义
  “理论要点”和“思想体系”的研究系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但内涵发展的思路都比较明晰,在奠基着新的飞跃的基础,需要理论指导怎样改革和发展。
  1993年和199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5.0%和9.1%,为典型的精英高等教育阶段,遵循着内涵发展的模式。虽然我们不能说“理论要点”的研究预知了未来,但它确实夯实了我国高等教育精英阶段的基础,因为它是一项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课题。可以说,我们没想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来得这么快,但研究对工作的指导使得我们做好了迎接1999年开始的普通高校大扩招、2002年到来的大众化的准备,因此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同样,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6.5%,根据《教育规划纲要》2015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36%和40%。从数字上看好象增长得也很快,但由于18-22岁人口的逐年下降,以2010年为基数到2020年实际只需要增长6个百分点即可。高等教育开始了新的内涵式发展,但快速向大众化后期阶段、甚至普及化阶段迈进。高等教育发展迫切需要理论指导,“思想体系”的研究将具有新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
  让我们看看远清同志早期的两个讲话,看看其语言、内容和内涵放在今日是不是仍那么熟悉和贴切。一个是1993年8月4日在长春市召开的“理论要点”第一次研讨会上远清同志指出[2]5-7: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大体可以概括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投入是前提,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培养人才是根本目的;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有——在改革问题上有的学校存在着“重发展轻改革”倾向,在发展问题上有的地方和学校则应全面考虑“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理论研究跟不上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另一个是1995年11月18在江门市的第三次研讨会上,远清同志在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4]1-6:逐步形成了符合本国实际的、比较好的高等教育改革思路,包括逐步形成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提出了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要适应和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有了比较大的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教学改革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加快了高等教育立法任务。
  三、从“高教强国”到“思想体系”的一脉相承
  (一)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转换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以跨越式步伐向前迈进,使发展的进程比原计划足足加快了一二十年,一举迈过大众化和世界规模第一这两个关口,在国际上也令人瞩目。但同时,质量问题、就业压力凸显。继2006年国务院第135次常务会议决定“高等教育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之后, 2007年1月8-9日教育部召开直属高校咨询工作委员会第17次全体会议,会议的主题是“管理·质量·特色”; 2007年1月22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文,决定投入25亿元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此时,外部的条件是国家的各项工作转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开始转型。2005至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21.0%、22.0%、23.0%和23.3%。2008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达到历史最高峰,以后将步入逐年下降轨道。
  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了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换。恰在此时,“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课题研究于2008年初立项。现经4年研究,陆续进入结题阶段。期间,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理念从民间的讨论、学术界的讨论演变为政府的行为[3],其标志之一是列入《教育规划纲要》。这种转换,是在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大众化中期阶段出现的,高等教育与社会的适应性问题十分突出和重要。
  2011年2月21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特别强调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明确提出了“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具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在增强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服务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高等教育以提高质量为中心,需要通过加大投入、完善制度、调整结构、创新模式、扩大开放等措施,以内涵发展为主建设好人才培养体系。既要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服务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等国家发展战略,通过高水平大学建设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又要提高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围绕区域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好地方高等学校。
  (二)这种转换需要思想理论的支持
  从“理论要点”到“思想体系”,它们是继承创新的,分别完成着两个高等教育阶段的准备工作;而从“高教强国”到“思想体系”,则完全是一脉相承的,是为同一个高等教育阶段服务的。“理论要点”的研究奠定了精英阶段的基础,高教强国的研究指明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并做了理论阐述,“思想体系”建设需要吸取它们的养分。特别是“思想体系”和“高教强国”同处一个时代,但它要全面设计与构建这个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根基。
  “理论要点”研究在其总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一书中,已在“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等相关内容上增加了“观念转变为先导”的思想[5]31。这是研究、探索的成果,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提出的。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历史的必然。远清同志在“200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指出[8]: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大改革、大发展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由大变强,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怎样建设呢?远清同志进一步指出:必须要有若干所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起领军和带动作用;同时要把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做强,促进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各方面协调发展。为此,除了加大投入外,还须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做强。
  “思想体系”对“高教强国”理论与实践上的继承性,使得它仍需把目标指向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全面界定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后期的阶段特征,以体系和制度保证人才培养,完成从大国到强国的转换,即“思想体系”的成果要成为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指导。
  四、下一步开展“思想体系”研究工作的思考
  “思想体系”研究的提出即是顺应时代要求的产物。其目的性和应起的作用决定了它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项目,需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总结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借鉴国际典型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有用经验,探寻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尽管是体系的研究,但仍需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实然问题提供应然思路。
  (一)“思想体系”需要力图解决重大现实问题
  目前,我们身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应对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现状,以促进公平为政策依据、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高等教育要努力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此,高等教育必须解决自身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本质性问题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适应,外在表现有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应试教育积习难改、高校趋同现象严重、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深层次原因有社会环境、管理制度、教育理念、办学模式、经费投入等问题。
  第二,高校管理过于行政化。一是政府与高校的责任边界不清晰。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手段仍比较直接,管得还比较细,高校“自主办学、自我约束”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二是高校自身的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这反映出学校管理的行政色彩浓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严重,学术、金钱、权力产生相互寻租现象。再往深里究,是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制度化地合理行使学术权力,知识分子学术发展的道路没有建设好。
  第三,高校办学模式单一。受利益驱动学校升格倾向严重,办学重外延而轻内涵。对学校、学生的评价手段单一,重数量而轻质量,重科研而轻教学,重论文而轻应用,重分数而轻素质。
  第四,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手段上对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不够,在内容上与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企业实践有脱节现象,大量的新教师及教师成长缺乏相关教育学培训。其中的重要因素是:教学模式深受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制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发不够。
  以上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有时互为因果。
  (二)“思想体系”需要着力完成重大理论建构
  “思想体系”的研究需要来自实践但不能是现行高等教育政策文件的汇总解读,要上升为理论但又不等同于目前高等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它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炼和回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因此,需要进行理论建构。该理论建构还需要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中期阶段的现实问题,并要有主导性思想。
  主要内容可包括: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内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总结,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总结,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高等学校办学理念和模式,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和布局,政府与高校的关系,高校内部治理模式,高等教育的评价制度,高等教育的投入制度,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等。建设满足社会需要的育人体系和充满生机活力的大学制度应是研究突破的重点。
  (马陆亭,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北京   100816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从“理论要点”到“高教强国”到“思想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1(05).
[2] 课题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 周远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思想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4] 课题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第3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5] 课题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
[6] 蔡克勇.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7]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149.
[8]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文集(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