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之道


发布时间:2025-07-03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6月3日06版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教育数字化是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驱动力之一,教师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行动者,其数字素养的培育不仅关系到教学效能的提升,更直接影响着全民数字素养的整体发展水平。高水平的教师数字素养内涵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学校又该如何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教师数字素养的本质是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中开展专业实践的复合能力,涵盖数字技术认知、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及变革教学活动能力三个维度。具体而言,该素养体系包括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和专业发展五个核心要素,各要素相互关联,形成动态生态系统。

  数字化意识是教师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基础,包括教师的数据思维范式、创新价值取向和变革能动意识。教师的数据思维范式建立在教育数据与教学决策中,能够让教学决策从以往的经验主义转到循证教学,增强教学决策的科学性。

  在数字化转型时代,教师的知识结构正在从学科专业知识向技术赋能下的学科专业知识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体现在教师教学手段数字化应用的一些常规操作上,更深刻的意义在于,教师将数字技术与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深度融合,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决策、教学评价主要基于数据生成。但学生的基础数据在人工智能算法中,可能会引发算法偏见问题。教师的数字社会责任是指教师在数字化教学中,要遵守道德、法律和社会义务。其核心体现在,教师通过在法律和伦理框架下规范自身的数字教学行为,保障数据安全,利用技术服务教学,从而保障教育公平,推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教育生态建设。

  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突破教育系统边界,推动教师的教育实践向深层次前进。教师通过整合专业前沿知识与人工智能技术,使教学模式从常规教学习惯向技术增强型教学转变。这不仅促进了教师个体教学能力发展,更推动了教育系统的整体优化。

  在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面临挑战。数字化创新教学实践中,教师数字化素养参差不齐、数字化水平有待提高。在思维意识方面,部分教师对数字技术存在抵触和恐惧心理,认为传统教学更加可靠。在平台应用中,多数教师以操作为主,忽略了将数据干预、人机协同等教学模式与实际教学深度融合。教师的数字伦理意识薄弱,在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时缺乏保护学生隐私的敏感度。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激励不足,目前多数学校关于教师的评价指标很难体现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成果,难以满足数字化转型对教师的要求。为有效提升教师数字素养,需要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

  教师要对标《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将标准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学校可以实行分层推进机制,将教师数字素养的行业标准分为基础层、发展层和创新层。每个层次对教师的数字素养要求不同,为教师提供渐进式成长路径。

  学校的资源整合是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重要基础。学校通过组织学科数字化教案研讨、开发数字化课程、共享数字教学资源等方式,帮助教师形成数据思维。学校也可引进常态化数字教育场景,建设典型案例库,培养教师形成主动适应数字变革的能动意识。在教师数字技术知识和技能促进方面,学校也可以采用微课认证方式检验教师数字工具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智能终端使用、教学软件应用等,并组建跨学科团队,实现前沿技术的教学转化。

  学校制度创新是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关键保障。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教育数字化教学,将数字化能力纳入职称评审,设立专项表彰制度,建立“数字教学成果转化中心”,通过制度变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将学术伦理教育纳入教师必修模块,明确信息使用规则,帮助教师顺利、安全地开展情境化学习活动。

  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核心场域。教师可以在课堂尝试混合式教学模式、创设智慧学习空间,课外参与虚拟教研室、跨校协同教研等。通过选择合适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教师要分析教学数据并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实现从技术应用到专业融合的跨越。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需要学校构建系统性、生态化的发展框架。学校可通过政策指引、制度创新、资源整合、实践深化四轨并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模式。这既是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针对性举措,更是建设学习型大国的必然选择。

  (作者:甘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耀斌,西北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