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漆”花绽放 持续探索非遗活化传承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02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2日10版

作为全国率先使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高职学院,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明确建设专业性、创新型、国际化职业院校的发展定位,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努力构建多样性课程结构,积极开辟职业教育的新领域。扎根荆楚大地,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承弘扬历史悠久的楚式漆艺,探索非遗活化传承的新路径。

深耕地方传统文化,推进非遗传承。传统手工艺品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楚式漆艺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民族文化的可视化载体,蕴含着不朽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漆艺千古事,传承知寸心”,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将“物以载道”的审美理念与民族传统哲学思想相契合,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在育人实践中,对楚式漆艺中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朴素的造物哲学理念进行创新转化,引导学生投身非遗活化传承,让古老技艺焕发新光彩。学校在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拓展设计的理念基础上,通过系统化课程设置传授非遗技艺,发挥美学理论在传统手工艺领域的哲学引领作用,让具有地方特色的楚式漆艺跨越时间得以延续,推进地方传统漆艺创新转化。

校企活化楚式漆艺,挖掘文化创新的新价值。在快速的社会变迁和信息化过程中,传统楚式漆艺正面临凋零困境。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针对这一现象,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坚持推陈出新,以“实践转化”作为楚式漆艺的创新路径,充分发挥当代文化生态环境优势,在原料炮制、榫卯雕刻、镶拼巧饰、甲骨成器、瓜果露胎及特殊器具的工艺创造方面创新发展,结合楚式漆艺的实用价值、收藏价值、文化价值,探索出一条活态转化传承的新路径。通过非遗实践教育,学校引领学生深入了解非遗的文化背景,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更积极地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事业。

跨界创新,增强楚式漆艺的生命力。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楚式漆艺跨界融合路径,牵手楚式漆艺传承人,与设计师、艺术家、品牌机构、青年群体合作,共同挖掘楚式漆艺的文化力量,协同艺术类高校、品牌机构等多元力量开展融合式创新实践。整合创作、传播、产业是推动楚式漆艺创新、构建非遗传承生态圈的重要动力,学校集结多元主体,积极承担孵化楚式漆艺创新产品、培育优秀楚式漆艺传承人的任务,以艺术精品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

政、产、学、研多元主体参与,共建楚式漆艺传承良好生态。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守正创新、统筹协调,建立跨部门协作平台,整合文化、教育、旅游等资源,更好地保护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做好传统技艺传承。学校依托产业赋能市场化开发,通过文创设计、设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等方式促进文旅融合,提升非遗的经济价值;依托技术应用,利用AR/VR等技术实现非遗展示与版权保护;努力做好品牌孵化,推动老字号与现代消费市场对接;开展学术支撑理论研究,开设非遗相关课程,开展濒危项目抢救性研究。此外,学校还联合非遗传承人开设“非遗工坊”,培养复合型非遗传承人才,通过学术交流推动非遗的跨文化传播。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调研非遗漆艺的现状、开发、交流情况,开展具体深入的个案研究;成立专门的课题小组,组织人员深入从事非遗制作、研究、教学或生产的单位进行调查分析,采访国内知名的漆艺制造企业和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漆画工作室等机构,获取楚式漆艺创新设计的第一手资料;重新诠释传统文化符号,建立包容的生态环境,既保护非遗漆艺内核,又积极开拓创新实验空间,努力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

在楚式漆艺非遗传承的实践中,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建,协同发展、合作提升,不断增强漆艺传承的思想性和针对性,同时推动非遗簪花、非遗柳编的研究与传承,持续探索非遗活化传承新路径。

(作者:梅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