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维育人体系锻造基层健康“守门人”
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创新医教协同模式
发布时间:2025-07-01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7月1日06版
在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如何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医疗卫生人才?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立足革命老区实际,聚焦医教协同关键环节,创新构建“红色教育铸魂、实践教学强基、职业导航赋能”的三维育人体系,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医学职业教育改革之路,为基层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健康服务人才。
将红色基因融入育人体系,坚守医者初心
学院深挖赣南丰富的红色资源,将红色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红医初心”内涵,筑牢学生的思想根基和专业信仰。
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中融入“医者仁心”精神,在“预防医学”课程中嵌入中央苏区时期“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开设“红色文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务”等专题课程,运用红医故事、医保政策案例等进行教学;邀请老红军医生后代、援外医疗队员讲述职业信仰故事。
实践浸润深化认知: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卫生健康历史展览馆、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旧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等共建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红色医疗足迹”调研;结合“健康扶贫下乡”等志愿服务,让学生在服务中感悟基层需求与医者责任。
榜样引领树立标杆:设立“红色医者”荣誉体系,表彰在援疆援外等任务中表现突出的师生;邀请“中国好医生”、长期扎根基层从事麻风病防治的优秀校友董家慧等举办讲座;创作红色医疗情景剧,打造特色思政实践课程,提升育人实效。
实践教学层层递进,夯实过硬本领
学院着力破解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难题,构建了分层递进、医教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临床技能和岗位胜任力。
分层递进强技能:通过虚拟仿真教学,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感性到理性的“第一次飞跃”;利用标准化病人或在正常人体上操作,完成从虚拟到真实、从抽象到具体的“第二次飞跃”;在医教协同模式下,通过“由医生教,向病人学”,达成从生理到病理、从阴性体征到阳性体征认知的“第三次飞跃”。
临床实战拓平台:遴选赣南区域8家综合实力强的医院作为教学医院,聘任临床骨干和科教科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深化“双元育人”;推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模式,实行“双导师制”(学校导师+临床医师),学生在医院完成理论教学、见习、仿真实习和临床岗位实习;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让学生深度参与慢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融入区域医联体建设。
职业导航全程贯通,护航成长之路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职业发展,构建了贯穿学业全周期的职业导航体系,助力学生精准定位、顺利就业、扎根基层。
生涯规划早启动:学生入学即通过MBTI职业测评、医学岗位体验日等活动认知职业方向(临床、公卫等);高年级开设“医学生就业力工作坊”,涵盖专升本、考编、规培等政策解读与技巧培训;实习阶段组织简历制作比赛,临床导师提供个性化专科发展咨询。
非技术技能重提升:开设“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律法规”课程,结合医患纠纷案例模拟法庭教学;开展医患沟通、团队协作、压力管理等“非技术技能”(NTS)专项培训,全面提升未来岗位胜任力。
就业生态优保障:在地方政府部门支持下,连续3年承担赣州市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已培养医学生163名,有效缓解了村医紧缺问题;与县域医共体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开设“基层医疗领军人才班”,打通基层就业渠道。
该三维育人体系形成了“价值引领—能力锻造—生涯护航”的闭环,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为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深化医教协同提供了可借鉴的“赣卫方案”。成效数据显示,近年来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初次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2024年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达62.19%。
未来,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将继续深化改革,丰富三维育人体系内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筑牢基层医疗卫生网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巫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