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高水平职业本科学校建设的六大特性


发布时间:2025-07-0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7月1日05版

随着近年来设立职业技术大学速度的加快和学校数量的增加,学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逐渐从要不要发展职教本科转移到怎样办好职教本科,充分发挥职业本科学校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引领作用。

面对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的趋势要求,人们对职教本科的科学定位及健康发展有了热烈期待,尽管从2019年职业本科试点开始已经有6年时间,截至2025年6月已有87所职业本科学校,今后还会更多,因此迫切需要理清思路,科学把握,以促进职业本科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真正做到行稳致远。笔者认为,我们必须科学把握职业本科教育的六大特性。

一是正确把握职业本科的本科层次特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提到了职业教育包括了专科、本科及以上层次,并没有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出规定性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则对本科教育有明确要求:“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我们虽不能用普通教育的法律规范来苛求职教本科,但对于系统地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初步能力这五个关键词必须重视,这也是层次要求。正因为这样,我们经常讲“升本不忘本”,除了高职专科升本后不要忘记是职业教育以外,还应强调升本后应该记住职业本科应当有本科层次的要求。

二是正确把握职业本科的职业引领特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本科教育的逻辑依据是职业引领,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导向是职业导向,培养重点是就业与创业能力,服务面向是区域与产业发展需要。从职业分类开始,围绕职业发展需要紧跟职业发展趋势是职业本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说,职业本科必须依从职业逻辑。

三是正确把握职业本科的岗位导向特性。岗位导向性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性。普通教育主要是基于知识体系建构课程,确定教学内容,而职业教育则是基于职业岗位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和训练任务,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经营过程,一课一岗。随着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的发展而提升职业教育层次,更新职业教育内容,广泛推行岗课证一体化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四是正确把握职业本科的技能成长特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纲要》)明确强调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正在发展中的职业本科学校属于技能型高校,今后在发展过程中再细分为综合类和特色类。《纲要》同时也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我们要结合层次特点和要求,研究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把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以及技能成长性和技术性技能积累,作为职业本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要求。

五是正确把握职业本科的文化浸润特性。目前我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统一命名为XX职业(技术)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五大基本职能之一,因此,我们建设高质量职业本科,必须把培育大学文化作为重点内容。在职业本科的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大学文化的研究,充分发挥文化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不仅要研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还要研究精神文化,培育职业文化,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特别重视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大师大爱文化的传承。

六是正确把握职业本科的校园形态特性。校园形态在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乃至决定职业本科的高质量发展。据笔者观察,在一些职业本科院校的设立和发展过程中,为满足达标要求,“拼凑校园”并不鲜见。这种做法虽然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但为学校下一步发展带来隐患。职业本科院校800亩校园面积和人均60平方米建筑面积,这一要求的出发点是争取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与大学名称相匹配的校园形态。这一点,不仅学校要重视,更要唤起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高度重视,希望职业(技术)大学有足够面积的校园,为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以校园之大、产教融合之深、人才培养质量之高彰显中国特色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生命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作者:周建松,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理事长、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原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