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创新涉农高职院校科教融汇育人模式


发布时间:2025-05-0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6日03版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坚持以农立校、特色强校,紧扣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所需,积极探索“校院共治”“校园共融”“校地共建”科教融汇实施路径,有效疏通高职院校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技术服务方面科教“融而不汇”关键堵点卡点,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助力。

实行“校院共治” 找准体制机制契合点

作为一所建立在农科院基础上的涉农高职院校,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创办时期保留了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建制,学校与农科院共治,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一个单位、两大功能,一个机构、两类建制,一个隶属、两个归口,一块资金、两条渠道”的“农科教一体、产学研结合”办学体制机制,为促进教育与科技要素双向流动、双向赋能,实现科教创新融汇凝聚了天然优势。

坚持专业与研究所共建。学校在创办17个实体研究所的基础上,又开设17个涉农特色专业,推动专业与研究所一体运行;成立教学、科研“双归队”,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双肩挑”骨干担任所长、专业主任,打通科研平台与实训平台、科研专家与专业主任、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等相互转化的应用通道,形成“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良好融汇生态。

实现教学科研共进。学校农林牧渔大类专业竞争力连续3年位列全国第七位、浙江第一位,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设施农业与装备、种子生产与经营竞争力全国领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获省部级奖项14项,审定(认定)新品种55个,解决水稻选育等产业技术难题300余项。

实行“校园共融” 增强人才供需匹配度

学校坐落于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建有教育部越冬蔬菜协同创新中心、全省浙南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教科研平台35个,全职引进国家领军人才、全国技术能手等高端人才,高能级科研平台与顶尖技术技能人才的集聚,激发了学校科教融汇新动能。

学校依托区位优势,紧密对接园区内260余家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校企共建教育部“智慧农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浙南农业科创园等;与链主企业共建种业、农机装备、宠物医疗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4个;实行“专业学习+园区定制式就业”育人方式,“零距离”组织“校企双师”瞄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产业链各环节,以人才培养解决行业企业面临的实际技术问题为目标,共同绘制能力图谱,制定教学标准,开发课程体系,编写配套教材,实现“项目制”多样化实践教学,“定制式”高质量就业创业,形成“园中有校”共享格局。

学校近3年94.6%的毕业生留浙服务当地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达98.2%,受雇工作毕业生职业发展空间位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三,毕业生创业率达15%。

实行“校地共建” 提升服务育人有效性

学校面向县域,整合农村指导员、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队资源,创新“一地一策”校地合作共建模式。先后与文成、平阳、苍南等6个县市区政府共建独立法人建制、独立人员编制、独立经费的实体产业研究院,针对当地特色产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下沉式”服务;围绕农产品种养技术、精深加工、农村电商等领域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突破关键技术难题,推动技术推广和成果示范。

近3年,学校选派科技特派员110余人次,组建服务团队55支,建设精品示范区(基地)80个,辐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面积600余万亩以上;引领番茄、西兰花等产业发展,助力农业增收超10亿元,有效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最后一公里”,连续3届获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在服务过程中,实施“百千万”工程,选派百名教师带领千名学生服务数万农户,教师“在服务中教学、在教学中服务”,学生“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形成涉农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涌现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一批创业典型。

(作者:陈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