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多维发力 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团队
发布时间:2024-09-30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9月30日04版
2021年,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团队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自建设以来,团队以“机制建设‘三举措’、能力建设‘三维度’、共同体建设‘三协同’”的“333”模式为主线,以制度先行、能力提升、产教融合为关键维度,多维发力、精准发力、立体育人,打造了一支冲锋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一线的高水平“双师型”结构化团队。2022年,团队被认定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师德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建设成果。
制度设计先行,“三举措”引导教师适应产业时代变革
加深评价改革,强化考核激励。构建师德为先、业绩导向、量化考评的一体式教师评价体系,把服务企业、产业等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考核评价的权重指标。打破传统评价方式,优化考核评优制度,引导教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构建“双师”标准,促进专业发展。推进“‘双师’培育工程”,构建“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实行高水平“双师”激励制度,从业务培训、团队结构等各方面,推进教师带课题下企业、企业带项目进学校,落实“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建立“专家工作室”,激励以大师名匠为代表的教师融入产业转型发展主战场。
建立培育机制,打造品质团队。以专业建设为基础,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成团队协作共同体。定期安排团队教师到企业实践,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团队中的1名教师被聘为国家乡村振兴“组团式”帮扶工作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1名教师被认定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3名教师被评为“浙江工匠”、2名教师被评为“浙江青年工匠”、1名教师被评为“省属能工巧匠”、1名教师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1名教师领办的工作室被认定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强化能力提升,“三维度”全面提升团队教师水平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维度。实施专业带头人工程、骨干教师工程、“双师”素质工程;组织团队开展线上线下模块化教学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提升团队教师教学能力;创设虚实结合、理实一体的“一室三区”课堂教学新环境,创新“增强现实+信息技术+数字孪生”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学与评价能力。创新“引、探、仿、做、评、拓”教学模式,团队成员获浙江省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和国家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5本、“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系列教材两本。
提升教师科研应用能力维度。成立技术服务与科研组,申报获批“电气智能控制技术应用”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开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解决企业发展痛点。团队成员主持或参与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项目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7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1项。
提升团队培训服务能力维度。构建互利共赢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协同育人的培训体制机制,以技术培训项目为牵引,提升教师服务能力。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开展服务紧缺领域技术技能传承创新项目等培训,培训人员达3500人次,进一步提升团队培训服务能力。
搭建协作平台,“三协同”全面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联合成立协作共同体。成立协作共同体建立健全了共同体协作规范,每学期由一个团队承担一次共同体活动,并结合自己的课题进行交流,组织各团队骨干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等。培训基地结合共同体活动,开设培训专题课程,邀请专家指导课题研究。团队成员牵头国家首批重点领域“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课程改革,已完成14门数字课程标准制定。
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搭建校企协作平台,建立校企双向融通的合作机制,深化产业教师(导师)选聘和评价改革,打通校企人才流动通道,吸引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入教学团队,实现校企合作双赢。通过校企互培互聘等,丰富教学团队成员专业类型、提升企业实践能力。
组建模块化协作合作共同体。系统开发专业课程模块,将新技术等融入到专业课程内容体系中,并将工作场所的典型工作任务和问题引入课程,进行工作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开发结构相似、情境不同的教学模块,按照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编排;配套开发适用于工作情境的活页式等新型教材。团队成员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6项,模块化教学相关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
(本文系国家级别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端装备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以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ZI2021020403]阶段性成果)
(高永祥 尤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