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推进“六化”专业建设 培养优秀应急安全人才


发布时间:2024-09-27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27日10版

培养优秀应急安全人才是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以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和紧密贴合实际需求的教学设计,迅速适应社会对应急安全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借助浙江省应急管理厅与温州市政府合作共建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为契机,聚焦培养学生具有“忠于祖国、勇于担当、善于执行、严于纪律、敢于创新”的“五强特质”,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多元合作办学,持续加强专业建设,突出特色育人内涵,发扬“安防精神”,凝聚教学成果,在安全类高职院校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方面给出了全新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多维立体化”

学校创新构建“长、宽、高、深”的“立体化”专业建设方案,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其中,“长”指长效夯实学生应急安全专业功底;“宽”指从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安防工程等多方面拓宽人才培养方向;“高”强调搭建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成长平台;“深”则指深化人才培养成长期、成型期、成才期、成功期4个阶段。通过构建“多维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形成“教学、培训、服务、运维、科研”闭环人才培养链条,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资源建设“精准职业化”

学校遵循“基础共享、核心特色、拓展互选、实践通用”原则,构建应急安全教学资源建设方案:对接国家职业标准,以“岗课赛证创”“五维一体”理念,优化专业课程模块;采用“AI+”智能化手段深入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项目清单驱动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形成理论教学自主化、学习内容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应用“VR+”新技术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搭建“智慧课堂+VR数字工厂+质控云端平台”模式。将“真流程、真项目”融入教材,突出“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概念,建设配套的模块化、数字化教学资源。

教学团队建设“结构系统化”

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四位一体”体系建设,全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层次递进、素质优良”的教师团队。构建“四维”引才网络,精准对接高校建立人才库。完善队伍分层分类培养体系,引进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行业背景的专家型“双师型”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大比武”“技能教学竞赛”等活动,培养“教练型”教师。开展科技创新与服务,推进产教融合与产学研合作,增强教师经营管理、科技创新和创业能力。完善“四元激励”体系,为教师提供全面的教育教学、科研支持、职业发展机会。

实践教学基地“真实情境化”

学校围绕“产学研训创”功能定位,整体设计并推动各类实训基地建设。以“开放+共享”为建设理念,坚持“实体+仿真”结合,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分级分类推动实习与就业实践基地建设。推动实训项目岗位需求、产业需求以及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紧密对接,推动企业案例、工程项目更快向教学资源转化,更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实施“一阶段一标杆”“一专业一示范”工程,推动实训基地高质量建设。

社会服务能力“联动智慧化”

学校积极服务“平安中国”建设,响应“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国家战略,以“懂安全、精辨识、知应急、会管理”为目标主线,培养培训区域急需的应急安全类技术技能人才。先后设立地方新能源学院、数据学院、低空经济研究院、数字商贸学院、未来城市研究院等机构,打造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安防矩阵。紧扣产教融合新要求,成立相关专业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推行订单式、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发挥“领头羊”作用,打造企业精准服务的标杆式团队,建设具有应急安全特色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针对区域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难题、转型升级和项目开发等领域服务。

合作办学力量“交流多元化”

学校坚持以“服务应急事业、融合应急行业、研究应急专业、发展应急产业”为宗旨。构建“引进来+走出去”多元交流途径,有效推进境外办学、来华留学、师生交流等合作项目。强化校企跨境合作,推进与境外优质职业院校和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标准、课程、教材等优质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急安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地融合、科教融汇,推动政校行企研共同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作者:胡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