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持续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发布时间:2024-09-1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9月10日06版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时期。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在带动相关领域变革与升级的同时,也赋能职业教育向高质量方向转型变革。课程改革作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加快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课程体系,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自2021年12月在本科实施教育教学改革“101计划”以来,通过集中全国优势力量,建立核心课程体系和核心教材体系,以课改“小切口”解决人才培养“大问题”,辐射带动更多学科领域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培育了一批未来能够在世界上决定“掰手腕”胜负的拔尖人才。近年来,职业教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了“一流核心课程建设”“优质教材建设”“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等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但是与本科“101计划”实施相比,其系统性、实践性、挑战性和引领性仍需进一步提升。基于此,职业教育“101计划”实施迫在眉睫。依托职业教育重点领域专业课程改革工作的关键环节,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为着眼点,以核心课程建设为关键点,以反馈改进机制为切入点,推动专业课程改革持续、深入进行。

锚定高端产业建构课程体系

以提升学生能力为关键,“101计划”聚焦高等教育基础学科和“四新”关键领域,系统性建设一批完整的、国际领先的核心课程体系。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推动新业态迭代,职业教育也要集中产业界、教育界和科技界优势力量资源重塑专业课程体系。

一是聚焦生产前沿梳理技术知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等国家重点产业领域,深入挖掘生产一线的工艺规范、操作程序、标准要求,厘清当前重点产业领域最高端、最前沿技术资源,以此为课程体系重构的源头活水。

二是对标新兴产业标准构建专业教学标准。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职业教育课程,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对课程标准研制、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选取深入研讨,确保现代化产业体系标准转换为专业教学标准。

三是同步最新行业技术架构课程图谱。依托职业教育专业谱系图与产业谱系图对接模型,厘清产业技能需求,聚焦学生职业和数字技能提升,根据“岗课赛证”融通原则,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出发,建构起基于“模块—课程—课程群—专业课程子系统”相互关联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深耕高新技术开发核心课程

“101计划”在计算机、数学等9个学科试点领域分别成立课程建设组,通过多轮筛选确定了各学科10余门核心课程,并以知识点为核心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核心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起点和关键,应在遵循课程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开发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核心课程。

一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重点领域中高端产业、高端企业、高端岗位,着眼产业前瞻性技术业态,结合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要求,每个专业选定10门左右核心课程。

二是基于企业岗位真实、完整的生产工作过程,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原则明确课程内容,全面对接职业技能(资格)标准、行业头部企业标准、国际认证标准,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内容,增加具有研究性、复合性和创新性的课程设计,构建课程模块,给予学生挑战权威及专业前沿的条件与机会。

三是以提升学生精深技术技能、精专理论知识水平和高阶思维能力为目标,从基础理论、技术要求和实践应用3个层面建立知识内容。将每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点分解融合形成一个完整、多维度、层次递进的知识网络,明晰每个知识技能点的内容和能力目标,并以结构化的形式描述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技能要求、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测评方式之间的关系,促使学习者完成每个学习情境或学习性工作任务。

四是依托ChatGPT、Soar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教学资源,以“技能适配”为主线,打造“开放共享、交叉融合、更迭创新”的一流核心课程。

汇聚高技能人才打造精品教材

“101计划”汇聚国内计算机领域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学术水平的教师,成立本土化核心课程建设及教材写作团队,打造体现“世界一流、中国特色、101风格”的精品教材。有鉴于此,职业教育核心课程的配套教材编写也应统筹行业企业建设力量,以高水平团队为引领,邀请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汇聚国内相关领域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学术水平的教师、领军企业承担配套教材编写、审查、研究等工作。

一是体现思想性,融入思政元素,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础上,提高教材编写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注重创新思维培养。

二是体现融合性,将STEM教育理念植入教学资源,通过削弱学科专业间的刚性壁垒,以整合的知识生成体系呈现基于工作过程的真项目、真问题,强化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做好学科专业间的内容融合转化。

三是体现未来性,瞄准未来能源、未来制造、未来健康、未来信息等领域,对接行业主流高端技术,与高水平出版社合作建设一批体现“未来技能”的教材。

四是体现双元性,邀请大国工匠等行业领军人物参与教材编写,将链主企业的培训教材、操作手册转化为专业课程教材和实训教材。

五是体现智能性,创新教材形式,以项目任务为模块组织教材内容,运用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开发数字教材、虚拟仿真实训教材,以“新形态教材+网络资源+实践平台+教案库+案例库”等形式动态推动纸质教材与数字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

实施高质评价提升课改成效

“101计划”以“改进”为宗旨,深入课堂开展听课、评课、教案研讨,研究课程设计和实施,还通过现场观察、教学研讨和教师培训等3种途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样地,开展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通过优化评价过程、更新评价手段、提升评价效率,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一是汇聚优势力量,探索以校内、校际为单位搭建虚拟教研空间,由牵头单位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打造跨专业、跨学校、跨区域的教学研究共同体,逐步建成一批彰显学校特色和教研质量的虚拟教研室,打造课程“研—学—教—评”共同体。

二是开展持续性课堂评价,根据职业教育课堂特点编制听课指南,包括课程类型、教学主题、教学目标、项目环节、学生课堂表现、学生反馈、技能达成等方面,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收集、描述、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全方位评估课堂效果。

三是课后及时对评价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基于教师和学生教学画像,引导教师更加注重教学及教学问题研究,以此重塑教师教学认知建构,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作者:申保忠系滨州职业学院院长、王晨倩系滨州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