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打造大中小学中医药文化育人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4-09-03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9月3日07版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教育,将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也明确要求,到2025年,“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机制初步建立,基础进一步夯实,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不断加强”。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目前,全国多地已采用不同形式在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工作,支持将中医药文化纳入中小学课程,建设中医药专家团队,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主题教育,加强中医药文化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传承发展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坐落在万川毕汇的三峡库区腹心——重庆万州的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三峡医专”)创建于1951年,是三峡库区仅有的一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公办医药卫生类高等院校。作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三峡医专秉持“学则恒心,医则仁心”的校训,坚守“立足三峡、辐射西部、统筹城乡、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积极贯彻落实《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精神,建立健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机制,依托学校专业优势,以“岐黄培根、三维并举:‘大、中、小学’一体化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创新与实践”为主题,加强探索研究,推进三峡库区大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突出办学特色,依托优势资源,筑强研究根基

三峡医专开设医药卫生、食品药品与粮食、公共管理与服务、电子与信息、教育与体育五大类38个专业;有国控专业7个、国家骨干专业4个、省级骨干专业4个、国家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立项国家现代学徒制项目1项,有教育部门“1+X”制度试点14个、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2个。联合主持建设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15种教材入选“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1种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

为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内涵,发掘利用好区域高校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思政教育优质资源,三峡医专与万州区教育部门共同牵头,按照“大中小学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区域教育行政主管+大中小学校+中医药行业+高职院校”运行模式;明确不同学段的育人职责,制定形成共同体定期协商机制、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机制、中医药文化实践教育活动机制,成立了三峡库区“大中小”一体化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共同体。共同体发挥区域内“教育行政主管+大中小学校+中医药行业”建设主体作用,全面推动政校、校际合作,全面整合优化共享区域内中医药优质教育资源。共同体瞄准“启蒙道德情感—打牢文化素养—增强使命担当”大中小学不同学段中医药文化育人目标,联合开展“岐黄培根”“大、中、小学”一体化全方位、多层次、贯通培养的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体系建设,打造三峡库区“大中小”一体化中医药文化育人创新与实践全国教育品牌,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成立三峡库区“大中小”一体化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共同体的基础上,三峡医专着力开展“岐黄培根、三维并举:‘大、中、小学’一体化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创新与实践”研究,确定了“启蒙道德情感—打牢文化素养—增强使命担当”大中小学贯通的育人目标,提出了“培根铸魂、知行合一、联动贯通”的育人理念,聚焦“资源重建—课程重构—范式重塑”三个维度,依托教育部门场馆育人“‘一核心五维五育’中医药特色文化场馆育人新模式”等35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年深耕、系统推进“岐黄培根、三维并举”大中小学中医药文化育人改革的实践探索,实现中医药文化育人链条式衔接、融合式发展、递进式贯通的创新与突破。

立足“三个聚焦”,促进融合融通,创新育人范式

三峡医专围绕“岐黄培根、三维并举:‘大、中、小学’一体化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创新与实践”研究,牢牢抓住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如何进、进什么、怎么贯穿始终”这一命题,针对大中小学中医药文化育人存在的“贯通难、融入难、机制缺”三大困惑,立足“三个聚焦”,创新育人范式。

一是聚焦资源重建,打造传统与现代融通的中医药文化育人实践教育平台。学校围绕中医药文化“挖掘、传承、创新”,打造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共享化、个性化、特色化”于一体的国家中医药文化实践育人平台。通过三峡中医药文化馆、中药科技馆、生命科学馆“三馆”实现资源的重组重建,立体化、趣味化、多视角呈现三峡地区明清时期中医药文化史、名医名家史、学术典故典籍等;用生命周期串联并演绎人类战胜疾病、重塑生命与健康的中医药防病治病之奥秘,搭建起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与现代中医药科普博览有机融合、凸显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育人载体;围绕中医药文化园、三峡药用植物园“两园”和中医养生广场“一广场”打造中医药特色文化场域,建成集中医药环境“一景”、中医药文化节“一节”、中医药文化资源库“一库”、名医名师工作室“一室”、杏林讲坛“一讲”、中医药文化精品课“一课”、中医传统保健操“一操”、中医药文化实践基地“一地”于一体的八大育人名片,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承有场域、浸润有文化、推广有特色的典型案例走向全国。

二是聚焦课程重构,开发形成“大中小学”一体贯通的中医药文化育人新体系。学校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如何进、进什么、怎么贯穿始终”,确立“亲近中医,有情感兴趣”“认可中医,有价值认同”“传承中医,有文化自觉”的不同学段、渐进式中医药文化育人目标,创新开发“体验类—探究类—实践类”贯穿大中小学的一体化课程,达成“感知—认知—转化”的中医药文化教育贯通培养。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坚持“岐黄培根”,将大医精诚、厚德怀仁的中医药文化精髓根植于课堂、传承于教材、厚植于学生,按照“真知、真信、真行”,开发“品读文化”“探秘生命”“我会按摩”“节气养生”“运动达人”“本草识香”“中药制药”“趣味活动”8个“菜单式”中医药文化特色项目,全方位推进中医药文化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实现“模块化开发—菜单式输出—任务化教学”的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实践与创新。另一方面,坚持“传承为本”,重构大学段“寻根溯源—研学传承—实践创新”脉脉相承、代代相传、德技并重的中医药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在深厚的中医传统技能中创新实践,在丰富发展中医药文化教育中传承职业信念与创新精神。

三是聚焦机制重塑,创建“大中小”一体化中医药文化育人“四联”新范式。学校基于不同学段的中医药文化育人目标,创建了中医药文化育人“四联”新范式。其一是机制联建,聚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小学校、高职院校主责主业,建立“区域教育行政主管+中小学校+中医药行业+高职院校”模式,通过资源共建、教材共编、人员互通,实现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融入教材、落地课堂,固化形成大中小学“一周一例会、一月一研讨、一示范教学”的工作互通联建机制。其二是师资联建,筛选并组建中医药文化育人教学创新团队,强化师资队伍的培育培训,通过共同开展教研教改、开发口袋式和活页式新形态教材,创新浸润式文化育人教学方法,形成大中小学中医药文化育人师资的融合联动。其三是课程联建,围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以大学段中医药文化传统课程向下兼容,反向设计开发中小学段特色课程体系,正向实施进阶式课程教学,实现课程联通开发、人才贯通培养。其四是场域联建,打造“大学—高中—初中—小学”交互融合的“横向到边”中医药文化育人场域,固化“启蒙道德情感—打牢文化素养—增强使命担当”大中小学阶梯式推进机制,确保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横向到边、落地到人。

拓展实践场域,强化辐射带动,引领创新发展

经过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的实施,以及“岐黄培根、三维并举:‘大、中、小学’一体化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创新与实践”研究成果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三峡医专目前已建成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国长江三峡中医药文化研学旅行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建有园区占地面积近200亩的中医药文化长廊,有中医药文化雕塑80尊、中医药文化知识牌匾50余幅、药用植物近100种;学校展厅面积近5000平方米,有文化展品530余件、名医学术典籍75卷、线装古籍300余套,馆藏中草药标本1.2万余件、6万余条三峡中药数字资源。

学校牵头建成中医药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中医药类国家“金课”2门、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门课题2项、市级中医药研究项目21项,获得重庆市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第七届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抢救性整理三峡地区明清中医药医籍文献38卷,开发系列大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材,2种教材入选“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编撰完成三峡中医药医籍100卷/册,出版中医药名医学术经验集5部。在此基础上,育人成果入选教育部门高校场馆育人作用开发项目。学生志愿者服务队获得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中医药文化育人项目入选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奋进新时代 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年度会议暨职业教育中华传统美德优秀成果展。涌现出以“全国优秀共青团员”、“重庆市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的“扎根基层、回报家乡”的典型人物以及抢救倒地阿姨中医学子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医药文化传承人,在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等竞赛中获奖26项,在重庆市赛中获奖69项。

在研究成果的深入探索过程中,学校创建了“三峡中医药文化”微信公众号,创作VP全景视频“云游三峡中医药文化馆”、三峡名医系列动画等资源,多样态呈现中医药文化。每年参与国家及重庆市中医药科普活动30余次,科普受惠6万余人次,场馆接待3万余人次,每年组织1.5万人次大中小学生参与学习,向80余所兄弟院校、100余个合作单位宣传推广。学校先后通过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中医药文化研讨会、全国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培训、三峡库区医教协同职业教育集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药卫生职业教育联盟会议等宣传和推广学校中医药文化育人经验,多家权威媒体先后报道学校中医药文化育人事迹。主办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暨首届长江三峡中医学术流派传承论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届中医药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

为了加强教育教学成果的应用,学校还提出了三个“进一步”的研究计划。一是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文化育人内涵的理论研究,根据国家有关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与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的新精神、新举措,结合当下大中小学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资源、体系、机制等问题,更新中医药文化育人理念,夯实理论研究支撑。二是进一步夯实中医药文化育人实践平台建设,优化中医药文化育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中医药文化育人元素的梳理研究及数字化转型,细化中医药文化育人课程体系构建,提高中医药文化育人平台信息化水平。三是进一步发挥全国中医药文化基地的辐射与示范带动作用,依托国家中医药文化实践育人基地,开展面向全国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宣传交流活动。

近年来,三峡医专根植于中医药教育事业,致力于中医药文化传播,以中医药历史文化传承与中医药科普教育为主题,面向区域内20余所中小学的1.6万余名学生,开展了中医药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奏响了“播种、育苗、培根”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三部曲,彰显了学校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

着眼未来发展,在引领并助推三峡库区“大中小”一体化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的基础上,三峡医专将继续夯实“岐黄培根、三维并举:‘大、中、小学’一体化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创新与实践”研究成果,不断完善资源建设,打造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示范基地;深化“大中小”一体化中医药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建设,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多维育人路径,形成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健全文化育人发展机制,擦亮学校中医药文化育人品牌,推广育人成果,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促进中医药文化更广泛地传播交流,更好实现全社会文化共建共享。

(冉隆平 李小山 孙萍 张宜倍 张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