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创新“方志南门”融媒体矩阵,解码文旅融合的乡村样本
发布时间:2024-08-09
“方志南门,青春视界!大家好,我们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助力乡村振兴IT科技实践团。那些南门村地方志文化宝藏中散落的‘珍珠’,你们知道吗……”近日,一堂聚焦斗门镇南门村地方志文化的“行走的大思政课”反响热烈,实力“出圈”!
“我们很需要专业的策划和运营团队,希望引入高校的优质资源和专业力量协助南门村打造文旅融合方案。”珠海市斗门镇南门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赵嘉荣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项目对接平台上提出了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
县镇平台出题,高校揭榜领题。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号召,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百千万工程”决策部署,认真做好《广东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2023年4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助力乡村振兴IT科技实践团与珠海市斗门镇结对共建,依托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首批优秀示范项目、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珠海市青年文明号建设单位、“心心向融”网络思政工作室等平台资源开展社会实践与研究,全方位展现软件技术国家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建设成效。
2024年盛夏,实践团联动软件工程技术教师党支部、云网工程技术教师党支部、高能修身学生党支部34名党员师生奔赴珠海市斗门镇南门村破解乡村难题,探索实践“农村科技特派员+师生支部共建+融媒体+非遗”模式,创新构建“一模式五品牌”的“方志南门”融媒体矩阵体系,全力打造青年文明号、青年突击队、青年匠心说等“青”字号品牌,解码文旅融合的乡村样本,以数字化手段活化转化斗门镇南门村地方志资源,挖掘传统村落鲜明的文化特质与精神标识,把南门村地方志文化宝藏中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让承载深厚历史文化的地方志“活起来”,打通乡村非遗文化立体式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有效串联为一体化的斗门乡村文旅规划,助力斗门镇建设特色鲜明、氛围浓厚、当地群众和游客认可的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珠海市“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实践团立足“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县域所需、高校所能”原则,与斗门区、镇、村代表充分交流洽谈、实地调研走访,在文稿撰写、新媒体账号制作、艺术设计、实地摄影与摄制、计算机技术和非遗元素的融合、数字传播等方面下功夫,做到任务有清单、项目有进度,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效显著,得到斗门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一致好评与省内多个“三下乡”实践团队的学习借鉴、交流推广,其实践事迹被人民日报、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共青团、广东学联、南方+等媒体报道71次,其中省级以上媒体20次。
艺术“融”方志,赋能斗门非遗活态传承
实践团艺古组成员化身文化IP“设计师”,让“方志南门”触手可及。实践团深入钻研南门建筑风格、挖掘南门村地方志文化并融汇创新,在承袭宋代公子“赵南南”与绿竹精灵“菉竹竹”系列文化IP的灵感基础上,结合审美意趣和价值追求原创设计出南门女子“宋清清”文化IP形象以及一系列融合南门村文化精髓的衍生产品。实践团深入结合“方志南门”文化内核和艺术表达,创新“玩法”,实现古老智慧和现代科技美妙邂逅,让历史“看得见、摸得着”,让文化“打包可带”,让南门村地方志文化“活”起来、“潮”起来,促进乡村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播与活态传承,以南门方志文化激活斗门乡村文旅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劲。
媒体“活”方志,带动斗门非遗加速出圈
传统文化“活起来”才能“火起来”。实践团媒古组成员争当“方志南门”宝藏“推荐官”,精心推介方志文化瑰宝,让南门文化走出乡村。实践团深入挖掘斗门建筑、文化、美食等南门村地方志中的“珍珠”,用“新媒人”的敏锐眼光、独到视角,以“方志·南门历史古迹”“方志·南门民俗民贤”“方志·南门非遗饮食技艺”为主题拍摄影像方志,全媒体平台播放量累计超1.5万次,带领广大网友沉浸式探寻菉猗堂、接霞庄、镬边糍等南门故事,得到团省委、团市委、学校等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认可、点赞支持,并被“珠海斗门青年”视频号转载,反响热烈。
实践团媒古组成员化身新农MCN“打造官”,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匠心独运助力“方志南门”创新性传播。实践团与斗门非遗美食传承人黄春燕交流探讨“舌尖上的非遗”,以文化传承为己任,以融媒体平台为契机,以新农MCN为抓手,以“地方志+短视频”为形式,专业化、精品化策划斗门风“味”与斗门美“位”特色系列短视频,共同打造新农人自媒体账号“传承居”并进行KOL运营管理。实践团联动23届优秀毕业生、党员钟华金以新媒体互动营销手段进行动态跟踪,宣传效果显著,发布短视频8条,累计播放量超10万次,抖音到店转化率稳步提高,越来越多的“食客”慕名而来。实践团用好用活“融媒体+非遗”模式激发了南门村地方志资源活力,打开南门村方志文化“走出去”的大门,提升斗门农文旅融合整体效能,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光影“叙”方志,打造乡村文旅宣传名片
开创摄影展、拍摄宣传片,实践团摄遗组成员成为“方志南门”“代言人”,扬影像方志之优势,为特色南门村地方志打开可视化“天窗”。以镜头为笔、以光影为墨,从自然、历史、人文和建筑等多个角度寻觅创作灵感讲述南门故事。乡道村落寻“古”:从菉猗堂到斗门旧街再到接霞庄,用镜头记录独特人文建筑,展现南门村地方志文化优秀“宝藏”。深入挖掘汲新知:毓秀书房到历史壁画墙绘,以影像的实践方式活跃乡村的文化,让更多的人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街巷阡陌寻“味”:用摄影云端品尝传统斗门味道,引领沉浸式的感官大餐,让游客了解斗门,爱上斗门,全面助力南门村地方志文化中散落的“珍珠”闪耀“新辉”。团队成员以“方志南门”为主题,利用无人机高空航拍等技术手段精心拍摄制作乡村文旅专题宣传片,探索线上媒体多终端传播、线下多感官真实体验的“融媒体+非遗”模式,利用自身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躬身实践答出强农兴农的青春答卷。
信息“寻”方志,赋能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实践团智算组成员敢当“信息使者”,进乡村提供数据支撑,推动斗门农文旅提档升级。实践团成员深入学习、扎实调研,实施图形化转化与深入比对,运用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原创制作了数据可视化大屏并进行升级,建立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不仅强化了数据统计分析功能,还实现了南门村资源的广泛覆盖、即时调取与深度剖析,保障数据直观可视化呈现,高效且完整地传达各类有效信息,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利用“数智”手段为南门村乡村治理效能的飞跃性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码上“创”方志,推介乡村文旅独有特色
实践团智算组成员积极担当“智慧筑梦师”,深耕“方志南门”资源的数据富矿,探索斗门“振兴密码”,推动斗门乡村文旅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深度发展。实践团成员全面升级“智慧乡村”数字服务平台,深度聚焦并高效管理农村发展五大核心领域:产业升级、人居环境、乡风文明、社会治理及民生改善,实现发展动态的实时展示与精准数据分析。同时,搭建小程序便捷平台,链接南门村地方志文化资源,图文并茂全方位展示“方志南门”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团队成员构建“互联网+”乡村文旅服务反馈平台,形成常态化的数字化监管体系,让乡村治理与景点运营实现透明可视化、操作高效化、管理全面化,提升乡村文旅科技成色,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向更加精细、智能的新阶段迈进,实现乡村文旅“破圈”传播。
不负青春韶华不是一句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助力乡村振兴IT科技实践团奔赴斗门大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争当“突击队”、勇做“生力军”,将专业知识和青春创意融入其中,在历史深度、文化厚度、传承力度上齐发力,创新利用“融媒体+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模式深入挖掘珠海斗门南门村地方志资源,特色彰显、亮点突出、成效显著,实现了“方志南门”融媒体矩阵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南门村乡村振兴存在的难点堵点提炼“灵丹妙药”,探索出一份量身定制式的农文旅融合方案,用实际行动诠释“强农有我”的时代担当,助推珠海市“百千万工程”实现全面突破。
(撰稿:周小云、李琳、江芷君、吴琪琪 通讯员:周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