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烹饪学院:职教与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4-07-09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7月9日11版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职业教育作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和积极变量,必须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将推动职业教育在理念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模式体系和评估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性变革。

在此背景下,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烹饪学院厘清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的要素及逻辑关系,明晰和优化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契合的行动路径,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对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进行实践探索,取得显著成效。

职教与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实践探索

一、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要素

职业教育的职能是通过人才培养达到技术培养、技术创新、技术研发等的落地;新质生产力形成需要劳动者掌握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能力,而人才培养的师资水平和课程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院在提高师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同时,参与到一线的实操和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等应用工作中去,有的放矢培育人才、培训员工,课程内容实现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的结合,整体“跃升”一线劳动者和后备人才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学院纳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服务、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堂讲授与基地实训要素

新质生产力借助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和高效化,因此,职业教育需要将课堂讲授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培训内容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保持同步。

学院打造“双师”师资,既有讲授系统理论和原理的本校教师,又有由一线企业技术人员担任的实践教学导师;学院构建“双课堂”,购置支撑师生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实验室、工作坊等设施设备,建立师生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同时通过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双师”和“双课堂”也为一线企业的科技研发与员工技能提升带来相应的效益,有效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学校与企业共享共用、教学与实训彼此赋能,有效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课程教学与生产流程要素

新质生产力是迭代传统生产力的一场革命,职业教育课程要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同频共振,才能够培养出学以致用的人才。

企业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流程及时传输到学院的课程中,实现复合型课程的更新迭代。同时,学院紧密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实施模块化、项目化、任务化、情境化、系统化、数字化等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企业培养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实现技术研发、改造创新、产品换代、流程更新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四、就业与创业要素

新质生产力发展靠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而职业教育一直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

随着数字化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学院不仅培养掌握专业基础技能的劳动者,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更要将新质生产力相关的理念和创新创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及就业指导工作中,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创新创业。

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的行动路径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学院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探寻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的行动路径。

一、转变模式: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

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改变了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状态,学院教师将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辅导者的角色,按照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虚拟实验室等技术的应用,采用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和手段。学院精准分析、因材施教,为师生和员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与教学资源,使得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精准适应性:高效培养适应性人才

精准把握技术需求,发挥数字赋能作用,推动教育变革创新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学院通过市场调研、企业意见和技术需求等方式,精准研究、评估潜在的新技术,提升供给能力,及时了解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求、人才需求、职业需求,线上线下结合开发契合的专业技术技能课程或职业培训班,加强就业创业指导。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使其与行业产业人才知识结构、技术能力与企业需求相适应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路径。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在线教育平台、智慧课堂等新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为师生和企业员工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学习体验。学院与企业加强通用技术和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及合作利用效率,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适应产业、市场、企业、技术更新迭代和持续升级的客观要求,提高STEM教育等创新教育的普及水平。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和“流动科技馆进企业”等活动,开展科普大篷车、科技节等场景式活动进校园、进园区,更加科学、高效地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

三、完整多样性:供需协同,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职业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其完整性表现在不断完善和强化人才培育、研发技术、社会服务等职能。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基础上,依据产业发展的趋势设置专业和课程,根据需要改进教学方法。不仅要完成学生的基础学历教育,也要完成企业员工的终身技术技能提升培训。企业积极融入学院的技术研发和教学工作,协同专业教师在技术研发、创造、引进以及技术应用等方面与企业专技人员深入合作,通过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职业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其多样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办学目标和能力上,构建需求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依据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确定专业及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校企合作培育培训创新、创业、研发、改造、服务能力。二是在产教融合上,建立产教联合、产教聚合、科教融汇、产学研共同体,注重学生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三是在职业复合教育上,推进学校的不同学科和专业、不同科技社团、兴趣小组建设,积极组织师生和企业员工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等科学教育品牌活动,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兴趣。

新质生产力与产教融合双向赋能,应当以未来产业为先导,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为导向,做好“建”——校行企网络、“融”——产科教融合、“用”——数字化运用,让数字化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等各项工作。未来,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的双向赋能将更加深入和广泛,推动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实现更加高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胡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