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三三”对接机制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24-04-07 浏览量:

一、导言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紧跟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坚持产教研创对接、政行企校协同,建立“研传转”三支队伍、打造服务数字商业技术技能创新三大平台、完善聚智聚力科创融合协同创新三项机制,夯实科研成果转化之基、强健科研成果转化之翼、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之道,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商业领域的融合应用。

二、具体做法

(一)建立“研传转”三支队伍,夯实科研成果转化之基

一是打造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队伍。学校定期开展“头羊计划”、“雏鹰计划”等培养对象遴选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批在教科研创新方面产生重大标志性成果、引领专业(学科)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二是建立稳定的科学普及队伍。学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邀请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专家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助推师生人文素养提升;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成果走进企业、社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三是建立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队伍。学校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设立成果转化科,专人负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工作;每年选派教师参加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培训,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高素质人才保障。

二)打造创新服务三大平台,强健科研成果转化之翼

一是打造聚焦核心的新商业技术攻关协同创新平台。学校依托全国商贸职教集团,与腾讯云、京东、ARM教育、云从科技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企业先进技术和优质资源,共建产教研用商业智能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协同开展商业智能应用创新研究。二是打造驱动产业发展的数字商业研究智库平台。学校强化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合作,建设数字商业研究院、全域旅游规划智库、新媒体新思政研究智库等五大智库,通过智库平台开展相关研究,输出优质创新成果,服务地方数字经济和商贸企业转型发展。三是打造数字商业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设立“双创虚拟教研室”,聘请国内双创名师线上指导,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三)完善科创融合三项机制,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之道

一是完善“外引内生”的平台合作机制。聚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资源,探索校企双元共建模式;创新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柔性引才机制,柔性引进行业领先企业和科研院所专家,通过项目委托、短期服务、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参与科技研发与项目管理。二是探索“科创融合”新商科协同教育机制。学校加强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内涵建设,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新一轮规划设计,为双创能力培养提供产教融合的实践平台和孵化载体,校企、产教共建的“新商科双创人才培育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三是探索基于成果转化的评价激励机制。创新知识转化链条,构建数字商业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转化一体化发展体系,形成科教融汇的良性运转机制。学校加大技术技能创新活动的投入,突出科研成果的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贡献,重视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营造浓厚科技创新氛围,形成聚力创新攻关的良好局面。

三、工作成效及影响

(一)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近五年,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6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15项,开展技术服务855项,累计到账金额约6000万元,累计授权专利804件,其中发明专利76件,实现专利转化488件。根据高职发展智库发布的“最新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榜单数据,2020年、2021年专利转化数量分居全国高职院校第三名和第五名。部分政策建议被省市等相关部门采纳应用,一项调研报告获江苏省副省长肯定性批示,《探索数字经济时代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新动能新路径》报送无锡市赵市长、周常委阅示,《无锡市“十四五”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被市商务局采纳,《无锡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助力无锡市入选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国家试点。

图片1.png

图1 为新农人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二)科创融合示范引领

近五年,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培训年均1000人次以上,培育优秀大学生双创实践训练项目近300项,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97家,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3项、银奖2项, 2人分获“中国双创教育典型人物”“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强”,2人入选“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人物”,学校获评全国双创典型示范高校。

图片2.png

图2 “智能导盲眼镜”团队采集数据

(三)科学普及工作迈上新台阶

学校先后获批省市科普示范基地2个、省市科普资助项目4项,获无锡市大学生社科普及创新创意作品大赛“优秀组织奖”,并荣获《江苏省社会科学普及促进条例》实施工作成绩显著单位,在首届无锡市社科普及示范基地讲解员风采展示活动中,我校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2项,获奖数量居无锡各高校之首。

图片3.png

图3 江南传统技艺 虚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