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的课程中感受思政之美


发布时间:2024-01-17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师报》2024年1月17日14版

不少职业学校教师都在寻找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借助“艺术+思政”协同育人模式能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可以让学生在“视觉、听觉动态呈现”的过程中,加深对思政内容的直观理解,同时也可以丰富职业院校思政课程资源建设。对于如何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笔者建议不妨运用逆向思维,根据现有思政资源主动生成艺术教育课程内容。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艺术教育教研中心组挖掘武汉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学科融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思政元素,打磨出艺术思政示范课“鉴赏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课前,学校组织学生到“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进行主题研学。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文字、图片、音乐歌曲视频及小话剧等形式,加深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了解,并提炼出中国共产党在危难时期敢于正视问题、敢于反思,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坚持革命理想信念的宝贵精神。

在鉴赏歌曲的教学中,教师将这次红色研学活动的成果延伸拓展,顺势把学生的视野引到土地革命主题的红色歌曲上。在八七会议确立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总方针后,一批土地革命主题歌曲应运而生,其中以《土地革命歌》最具代表性,传播最广、影响最大。其歌词为“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真欢喜,真欢喜”。还有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也颇具号召力,其中有几句歌词“八月桂花遍地开,土地法令贴出来,打倒土豪和劣绅,分田分地又废债,劳苦工农翻身把头抬……”这些红色歌曲以简单明了的歌词直白地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诉求,为宣传党的土地革命方针、扩大党的影响力、团结壮大革命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师以红色音乐发展史启思,进而将课程内容拓展到爱国主义歌曲鉴赏课程内容上,介绍爱国主义歌曲的发展历程,并以代表作品《我和我的祖国》为例进行艺术鉴赏。

本节课教师把一半课堂时间用于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师生交流的互动性。

在课前研学的基础上,新闻组学生首先分享了《我和我的祖国》的创作背景。这是一首先有旋律后有歌词的经典爱国主义歌曲,由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在1985年首唱。因其旋律朗朗上口、情感真切动人而深受群众喜爱,广为流传。教师顺势从音乐生活现象入手,播放海外的“快闪”短视频《我和我的祖国》,引发学生思考:这首歌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让海外的游子如此喜欢,成为他们表达爱国情感的载体。

品鉴组为这个问题作答,认为歌词是歌曲的精华所在,朗朗上口的歌词情感真挚、雅俗共赏,是这首歌曲能广为流传的主要原因。学生还分享了他们最喜欢、最有感触的歌词。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歌词背后的爱国深情,品鉴歌曲中饱含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在情感升华中鼓励学生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在音乐鉴赏部分,音乐组对比分享了这首歌曲的两个版本,一个是李谷一演唱的原版,另一个是王菲翻唱的版本。教师提问:王菲版好听吗,王菲版呈现出怎样的音乐风格,学生更喜欢哪一个版本?学生认为,爱国主义的歌曲风格纵然各不相同,但是其传达爱国的情感始终不变,这是由歌曲本身的情感所决定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注重让学生体会音乐的人文性,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结合《我和我的祖国》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风貌等进行联系,开展文化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最后,教师将课程的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深化学生的爱国心、锤炼他们的强国志向,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等方面。

笔者认为,这堂课的价值在于通过“艺术+思政”相互融合的方式,艺术教师充分挖掘和运用本学科蕴含的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为学生展现了艺术美、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

然而,中职艺术课程思政的融入不仅要注意思政元素挖掘的合理性,还需要教师的语言有艺术性,不能硬灌输,否则学生会产生抵触的心理,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建议职业院校的每一位艺术教师都要有“艺术+思政”的教学理念,教师要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增强思政内容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只有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将“课程思政”的内容做好规划,才能真正实现思政内容的常态化自然渗透,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

(作者:许 欣,单位系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