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职院以“四个共同” 促“五方联动”构建产教融合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3-10-23 浏览量:

滨州职业学院秉承“服务、融入、引领”的办学理念,遵循“开门开放、多元多样”的办学模式,着力践行内涵发展道路,扎实推进协同创新,积极构建多元育人机制,深度推进“政行企军校”五方联动,有效形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合力。

一、构建多元育人机制

1.共定人才培养目标。一是树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积极开展与企业的互动合作项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利用真实项目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使教学与企业生产人才需求相互融合。二是合理进行专业设置。综合考量学校自身专业发展方向,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在政府的指导下,结合行业、企业需求标准,科学设置招生专业,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2.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转变教师育人理念。依托职教集团、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等强化与企业的沟通,使教师深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能将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根据其需求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合理进行课程设置。企业专业人才与学校教师共同商定课程安排,确保整个课程体系符合相关专业标准、具有反思能力。同时引入企业项目案例分析,探索“项目+”的协同育人模式,通过产业变革、技术革新,保障教学项目技术路径不断更新。共建24个校企技能大师工作室,梳理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同企业联合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总结规律、综合分析,对开发的课程体系进行适时调整、优化,形成职业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一方面依托理事会、行业协会等平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起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确保评价的客观公平性。另一方面注重评价维度的多元化,产教融合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来进行,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3.共塑师资队伍。一是依托职教集团(联盟),学校教师定期参与企业培训,学习企业技术,规范生产流程,参与企业项目,帮助企业提高技术水平,解决企业问题,积累实践经验。二是学校从集团内聘请专业人才、行业骨干参与教学,指导生产实践,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操作规范等环节,促进学生技术技能提升。三是依托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学院和企业各自抽取优秀教师、工作人员,成立教师队伍,在基础类课程、技术类课程、运营课程、学科教研、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中坚力量,承担校内课程教学、岗位实习等教学工作。校内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丰富,校外教师擅长实操实践教学,发挥各自所长协同育人,“双师型”教师队伍占比达88.91%,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共建实训基地。在各级政府政策、财政的大力支持下,立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依托职教集团、产业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并在实习实训基地中采用真实的项目教学、真实的平台实操系统、真实的工作压力开展集中实习实训,使得学生实操技能得到真正的提升。与滨化集团、富海集团等企业共建校内生产实训基地28个,其中建筑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机械加工生产性实训基地、学前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三个生产性实训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化工虚拟仿真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达1.5,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达10000余万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二、“政行企军校”五方联动

1.开展政校共建,实现双向赋能。作为公办学校的主办方,政府具有重要主导作用和丰富资源优势。学校坚持“以服务赢支持、以作为赢地位”,构建“政府+学校+平台”共建合作模式,促进学校人才、教育优势与政府政策、资源优势的对接融合。学校搭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政校合作平台。推动成立以市长任理事长的滨州职业学院理事会,与省海洋与渔业厅共建海洋学院,与省知识产权局、市科技局共建知识产权学院,与市委宣传部、党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市工信局共建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平台,与各县区开展全面战略合作。

2.聚力行校联动,汇集育人合力。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重要桥梁,在集聚产业资源、企业力量等方面具有天然独特优势。学校探索形成了以行业协会为纽带的产教融合模式,增进优质资源共享。在行业协会协调支持下,学校牵头成立了全国现代生活服务业产教融合联盟、全国高端铝智能制造产教联盟等4个全国性职教集团、黄河三角洲高端化工职业教育联盟等6个区域性职教集团,各职教集团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与应用、技术服务为纽带,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原则,建立了一整套适应市场、立足行业、依托企业、强化技能培训的区域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吸引了众多的企事业、科研单位、产业园区加盟。集团以产学研共同体建设与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核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挥了集团化办学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同时学校还发起成立了滨州市托育服务协会等地方行业协会,延伸了生源、产业、师资、信息、成果转化、就业等合作链条。

3.强化校企协同,精准培育人才。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整合发挥企业资源、市场优势的根本路径。学校建立了校企高效协同、专业与产业深度对接、教学与生产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索形成了“企校联盟、一体育人、学训交替、岗位成才”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模式,全面实施“校企一体、教师师傅一体、学生学徒一体、教室岗位一体”育人,共育适用人才。引入市场机制,调动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有效发挥了企业办学主体作用,突破了“国管国办”的一元化投资模式,丰富了职业教育投资渠道,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2018-2022连续五年被授予“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单位”。学校与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643家优质企业建立了深入、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校企共建专业16个,共建课程884门,合作开发教材335本。与京博、西王、魏桥铝电、富海集团等行业内头部企业合作组建订单班128个,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学生岗位适应性,打造产业人才“蓄水池”,近三年,在省级以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73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32项。

4.深化校军融合,打造校中军营。学校充分发挥优势,打造“滨职军士”人才培养品牌,服务军民融合发展,获批“全国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空军士官人才培养定点院校”。直招士官军种拓展至海军、空军、战略支援部队3个军种,开设专业拓展至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护理、石油化工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5个专业,年招生计划增加到约500人。在培养过程中,学校注重党建引领铸军魂,成立“军士教育流动党员党支部”“学生模拟党支部”。学校与部队、军校共同组织管理、共同编制方案、共享教学资源、共育军士精兵,注重素质全面发展。探索形成的“联管、联训、联编、联演”“日常行为军事化、常用理论竞赛化、必用技能大赛化”及“塑型工程”等直招士官培养模式,大大提升了军民融合水平和士官培养质量,获军队领导高度认可。

5.推动校校合作,放大叠加优势。校校合作是共同发展的互利共赢之举。学校已与青岛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美国诺斯伍德大学、日本鹿儿岛医疗技术专门学校等100余家国内外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在师资培训、招生就业、资源建设等方面深入合作、精耕细作。

三、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学校积极对接全市“5+5”产业发展,推动二级学院与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等区域、行业内技术先进、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的实体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促进了校企紧密合作,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效衔接,推动了专业群与粮油加工、高端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提升了专业群集聚能力,增强了办学活力。同时也成为合作企业的人才培养(训)中心、产品研化中心、营销与推广中心、集团化发展的基础等,密切配合与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当前,学院已建成鲁南制药学院、中裕产业学院、兴洋海事学院等产业学院10个。

四、建立健全制度保障

学校积极参与滨州十大产业集群打造等重点工作,牵头完成政策咨询、产业调研20余项,起草修订制度文件60余个,有力有效地推进了相关工作。同时为保障集团化办学、产业学院建设、实训基地打造的顺利推进,学校陆续出台《滨州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滨州职业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办法》、《滨州职业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滨州职业学院实验实训管理暂行办法》、《滨州职业学院公共实训基地社会服务管理办法》、《滨州职业学院生产型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滨州职业学院专任教师校内实训实践锻炼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

五、建设产教融合新型载体

学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教育部提出的工作要求,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紧密对接滨州市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先行先试,联合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相关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同打造高端铝智造产教融合共同体、黄河三角洲生物经济产教联合体、滨州市产教联合体,其中滨州市产教联合体获评山东省第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康养、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正在筹建中。揭牌成立“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工匠学院”;建设“汽车轻量化现场工程师学院”、“工业互联网现场工程师学院”,获山东省教育厅立项公示,并向教育部推荐申报国家级现场工程师学院。

滨州职业学院以“四个共同”,构建多元育人机制,促进“政行企军校”五方联动,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各司其责;校企多方合作育人,各尽其能;行业组织协调指导,各尽其力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推进校地协同、产教融合,提升学校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起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产教融合新范式。


(滨州职业学院实习实训管理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