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安徽首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为安徽唯一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学校创建于1983年,原名芜湖联合大学;1997年更为现名;2000年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芜湖农业学校并入;2012年与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合并;2022年芜湖师范学校和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等职业学校整合并入。学校是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安徽唯一高职院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教育部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安徽省四年一贯制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院校、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

学校现有文津、银湖、白马等校区,占地面积2400余亩,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3亿元,设有23个教学单位及安徽省芜湖仪器仪表研究所。现有招生专业72个,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30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比超过30%,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超过90%。拥有省级以上教学团队、名师(大师)工作室、示范基层教研室53个;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学科(专业)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340各级各类科技平台53个;省级以上各类高水平专业群、成果奖、资源库、竞赛奖位居全省前列,连续三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紧密把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脉搏,按照地方性、市场化、应用型、开放式办学思路,创新并推广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就业订单融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一条依托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特色发展道路。学校紧密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与海螺、奇瑞、埃夫特、华为、西门子、奇安信等知名企业开展合作。牵头组建芜湖职业教育联盟,举办各类特色订单班、培训班、现代学徒班、提升班,合作共建20个特色产业学院。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德技并修,积极探索构建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工匠文化、劳模文化、创新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的浸入式文化育人体系。依托一中心三基地三品牌,推动新时代思政工作守正创新;依托三全育人五导新模式,以问题导向解决学生思想和实际问题。发起成立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搭建全国高职高专思政课交流平台;与长三角区域内部分高职学校共建长三角高职高专思政课建设协作会。学校探索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将职业、行业、技能大赛赛项和1+X证书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深化体育俱乐部制改革,构建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大美育工作格局,推进劳动教育与日常生活、公益服务、实习实训相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实践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学校坚持招生工作类型化改革,逐步建立完善文化+职业(技能)多元评价考录机制,探索职教高考实施路径,率先在全省开展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学校有效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多方优势,以建设省级AA级孵化器为平台,逐步形成“4433”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模式。毕业生创业数量质量稳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被誉为高校创业教育芜职现象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不断加强与新加坡、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泰国等境外高校和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扎实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院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2018年,学校正式获得招收国际学生资格,已招收柬埔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摩洛哥等国的100余名留学生,形成四位一体、三证融合留学生订单班培养模式。积极开拓与韩国等国家合作办学新模式,招收中外合作班学生近700人。牵头建设多项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获评省外事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是安徽省较早开展继续教育的高校,设有夜大学、自考服务中心、重庆大学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和分布皖南区域的多个教学点。学校是芜湖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评价组织、全国首批国家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现有国家、省、市级培训基地和职业资格考点50多个,培训项目100多个,打造安徽省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联盟、芜湖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智能制造产业职工培训中心等社会培训平台,共建芜湖工匠学院、公安辅警学院,探索形成知识更新、技术提升特色学历继续教育新模式,成为皖南区域全方位、多功能的继续教育中心。

展望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类型定位、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深入推进综合改革,争取早日建成专、本(硕)一体,具有世界影响、全国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芜湖职业技术大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以上数据截至2023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