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职院】悟“道”天津,感受职教科学发展的强大魅力


发布时间:2011-07-06 浏览量: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
      2011年6月25~26日,“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四周年成果展示会”在天津隆重召开。我院魏文芳院长、张德新副院长率党政办主任、教务处长、建设办主任、汽车工程系主任等6人参加了大会。会议期间,我院芯片级检测维修与信息服务赛项代表队在高职组决赛中经过8个小时的鏖战,以92%的故障修复率,取得了全国二等奖的佳绩。
      感悟一:高职教育得到了社会认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张高丽等领导来了,教育部管职业教育的部长来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40余家国家部委、行业部门的相关领导来了,天津市管职业教育的市长来了,从事职业教育的300多个院校长们来了,企业家们来了,教学设备商来了,教材出版商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技能大赛组织、德国职教代表团等国际组织嘉宾来了,给职业教育提意见和建议的记者们、咨询机构们也来了,与会代表超过了2000人!
      这的确是一次高规格的规模空前的盛会,是一次“跨界”的盛会,也是一次国际化的盛会!充分体现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认同,彰显了高职教育的合作开放和自信大气。
      回想当初,2007年示范建设一周年成果展示会,从温家宝总理的“仰望星空”开始,第一次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提出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人开始了勇敢的面对悬崖峭壁,斧劈凿削,向社会大众昭示了高职想要做什么。2008年示范建设二周年成果展示会,进一步强化了“举校企合作旗,走工学结合路”,企业登上了舞台,让高职院校倾听了行业企业的声音,了解到企业最需要什么。去年三周年“印象高职”成果展示会,扑面而来的 “变革”热浪和创造的生机向社会充分展示了高职的印象。此次的“魅力高职”,仅规格和规模就已经说明了她的魅力!4年来,我们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国的高职教育打造了优秀的职教群体,树起了标杆,开创了新路,令人振奋,催人奋进,也用实际行动向党的90岁生日献礼。我们一路行来,感慨万千:高职教育,我们是走在了正确的大路上,我们是在为国家、为民族的未来实实在在做有益的事。
      感悟二:部分中职院校特色突出
      本届展示会上,部分中职院校,特别是一些民族地区的中职院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映象。他们的才艺、学生的技能作品全面诠释了“展示职教风采,培养阳光青年,构筑人人皆可成才之路”的会议主题,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办学特色和育人成果。
      他们为什么富有特色,引人注目?结论再次告诉我们高职教育必须体现区域性,必须体现区域的人才需求和经济发展,要“对接产业”,要“依托行业”和“合作企业”,这样才能为区域经济和当地的社会发展服务,才能与区域的社会资源紧密结合。有了社会价值,才能永葆生命活力。这是我们职业教育办学必须牢牢记住的宗旨。
      感悟三:体制机制创新的呼唤
      会场上,一幅幅展板描绘了各个示范院校如何突破现有体制机制,开展校企合作、开展工学结合的案例和成果,可谓“百舸争流、千帆竞渡”,让我们真正领略了“革命”的迫切。示范校对旧有的体制机制一次次冲破时,我们欣然看到的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活力和张力,也相信职业教育一定会挤破旧有的体制框架!但同时我们感到,高职教育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正在步入发展的新阶段,但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瓶颈问题依然存在,“体制机制”的创新实践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课堂”跨越时空限制,面向未来,面向人人,给学习者最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课堂现场的理论,实践现场的操作,多投影、分屏幕,教学资源库(云)的运用等,将学生带五彩的幻境,但“大成本”、“大协调”和“高科技”使得她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离企业真实还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要靠深化校企合作去缩短,而深化校企合作则要靠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去推进,这样才能在制度上保证企业持续热情参与,才能进一步协调教学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未来课堂”才能顺利实施。各高职院校在努力实践的同时,我们也期待着国家层面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
      感悟四:要继续沉下心,做下去,才能化蛹成蝶  
      现在,我们坚信高职改革的目标是清晰的,方向是正确的。过去的几年,我们攻克了一个个难题,抢占了一个又一个滩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但在新形势下,我们又将面临一个又一个新的问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必须继续坚定不移的高举改革大旗,沉下心来,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以科学的方法与态度继续扎扎实实的做下去,继续去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合作难题,谋求共赢互利;继续致力服务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继续增强办学活力,突出办学特色,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才能化蛹成蝶,才能在下一次成果展示时提供更丰富的精神大餐和成果盛宴,才能实现鲁昕部长提出的“把高职的成果变成企业的成品,把企业的产品变成社会的商品”的目标,也才能凸显真正意义上的高职魅力,使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走向世界,才能持续保持高职的社会认可度。
 
 
 
二〇一一年七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