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业职院“三环相扣”力促我市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发布时间:2022-12-14 浏览量: 信息来源: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市级相关部门、用工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我市高职毕业生就业呈现出总体稳定、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市高职毕业生就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局势变化以及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仍存在职业认知与规划缺失、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质量整体不高等突出问题,亟需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链接,推动我市高职毕业生就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规划引导,全程跟踪指导,夯实就业指导环节,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一是引导高职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要改变高职毕业生只到主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才算真正就业的观念,引导他们向我市渝东北渝东南“两圈”地区、农村山区,向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甚至自主创业方面拓展。二是加强高职生全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制定我市高职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技能的专项行动方案,使高职生在不同阶段掌握职业知识和就业技能。大一要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教育,让高职生了解当前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明确自身的定位及职业目标;大二要开展择业方法及求职技巧的辅导,指导高职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模拟活动;大三要根据高职生职业发展需求,分类设立就业指导工作室,针对性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和个体帮扶。三是加强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需求调查。就业指导应以需求为导向,对不同专业的高职毕业生群体分类开展就业需求调查,深入了解该群体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对政府、企业、学校在就业指导服务方面的诉求,更好为政府提供政策依据。四是建立高职生职业指导师人才储备库。选优建强职业指导师专业化队伍,探索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职业指导工作人员、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公司HR等纳入职业指导师资库;聘请川渝两地职业指导师入选我市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专家库,加强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帮扶,促进川渝两地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专家共建共享。

第二,招就联动,全力拓展渠道,抓实就业服务环节,增加高职生就业机会。一是深入开发政策性岗位。聚焦政策激励导向,进一步扩大专升本招录规模,扩大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特岗计划”“三支一扶”招录规模,增加基层医疗、教育、社区服务等岗位招募计划。二是大力拓展市场性岗位。加大金融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出台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新增优惠利率贷款政策,减轻中小企业税赋负担、减免和缓缴社保费、返还失业保险费、发放各类就业补贴等促进企业稳岗拓岗。三是着力挖掘创造性岗位。健全弹性工作制度,支持微商、网络主播、文案写手、直播带货、网上翻译、短视频制作等非全日制工作的灵活就业岗位,将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纳入法定劳动者范围,建立灵活就业人员劳动维权政策保障机制。四是积极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建立人社、放贷银行、审核部门一站式工作机制,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免费向高职毕业生提供创业咨询辅导、融资服务、孵化场地,落实创业补贴、创业贷款、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创业扶持政策,持续引导和支持高职生开展创业就业。四是实施高职生就业精准帮扶服务机制。开发未就业高职毕业生求职登记小程序,通过优先提供就业服务、优先提供岗位信息、优先推荐就业机会、优先提供就业实习等措施,实施特殊困难群体毕业生“一对一”精准就业指导、心理疏导和帮扶服务,确保高职院校特殊困难群体毕业生实现100%就业。

第三,试点改革,全面规范培养,落实就业结构优化环节,提高高职生就业质量。一是建立渝东北、渝东南“两圈”地区技术技能人才改革试点制度。2022年,我市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10.7万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岗位需求16.8万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岗位需求8.6万人,这两个区域对人才需求量大但人才吸引力并不强,建议改革渝东南、渝东北“两圈”地区技术技能人才选人用人改革试点制度,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回乡就业的创新机制,对回乡就业的原籍高职毕业生在薪资标准、职称评定、生活补助、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出台激励措施。二是分类开展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于就业形势较好但多数存在于传统产业的理工类专业,可以通过调控招生指标、数字化改造传统专业,使其转移到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工人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家政养老等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上,从而更好地适应我市产业转型发展的需求;对于就业形势不好的文科类专业,可以调整为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开放教育等形式,引导高职生毕业后主要到第三产业相关岗位工作。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课程、实践、竞赛、孵化”一体化培养机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四是推进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实施。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深入实施政行企校多元融通发展的“1+X”证书制度,学校与企业根据新技术、新规范、新要求共同制定“1+X”证书标准,建立“学分银行”质量监测机制,从制度设计、实践操作和应用推广等方面对“1+X”证书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