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苏华:构建职业教育 “立交桥” 为制造强国培养更多人才


发布时间:2022-03-03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封面新闻

名“老兵”,致力于职业教育发展32年。去年,他提交的《关于加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关于实施“大国工匠计划”的提案》等提案,得到了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部的答复贺推进。

今年的全国两会,他直言最关心关注的还是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职责,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主力军。他将提交《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弘扬工匠精神 推动高质量创新》《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赋能》《职业教育为“双减”助力》等提案。

苏华调研职业院校

制造业人才缺口约3000万

有企业陷入“要卖包子先种麦子”的被动局面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关键在人才,我们不仅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结构性矛盾,不能适应新时代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要求。”2021年,苏华花了大量时间走访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积极调查研究。

他介绍,据人社部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只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2025年我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约3000万,缺口率达48%。高端装备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基础零部件等受制于人,高端芯片长期依赖进口,有的企业陷入“要卖包子先种麦子”的被动局面。如何破解“卡脖子”现象,如何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如何突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是我们职业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

苏华调研职业院校

苏华认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职责,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主力军。一步走不出两个脚印,单键弹不出七个音符。只有“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轮驱动,校企协同育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才能谱写出中国制造的和谐乐章。

建议:稳步发展职教本科 促进应用本科转型

苏华对此建议,应扩大职教本科规模,加快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优先遴选符合条件的“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建成职教本科学校,加快推进地方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本科学校转型,积极鼓励独立学院转设,建设一批职教本科学校和应用本科学校。

中央财政和各省市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地方院校向职教本科学校升格、向应用本科学校转型的经费,职教本科学校和应用本科学校生均经费财政拨款应达到普通高校的1.5倍,增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专项经费。

苏华调研职业院校

深化职教高考改革 畅通人才上升通道

2016,苏华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作《增加职教高考,做到因材施考》的发言,其相关建议在2019年被国务院写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通过这几年的观察,苏华认为还应完善“知识+技能”考试办法,将职业技能考试成绩权重提高到50%以上,职教本科学校和应用本科学校应直接面向中职学校招生。国家每年职教高考和普通高考本科招生计划的占比,应按照当年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数量之比确定,职教高考本科招生比例应逐年提高,最终实现职教高考和普通高考在本科招生计划上大体相当,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报读职业院校。

在关键领域,重点行业,实施“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养计划,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度,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苏华调研职业院校

搭建技术创新平台 大力推进产教融合

此外,还应坚持以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高端装备、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产业,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职教联盟、行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校企联合组建科研技术服务团队,为行业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成果转化等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实现技术技能创新重大突破。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企业和学徒补贴政策,落实产教融合型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和相关税费政策,加快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重大突破。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主动对接和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同心同德“大合唱”,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涌现更多中国好制造、中国高质量、中国大品牌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