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涉农专业高职扩招生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1-12-2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21日07版

将高职涉农专业扩招生培养成国家乡村振兴所需要的高素质农民,是高职涉农院校在新时期的任务。有着较好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基础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基地保障、课程考核等方面开展探索,系统构建高职涉农专业扩招生人才培养模式。

量身打造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2019年计划招收首届扩招生500人,实际录取报到495人,其中园艺技术专业352人、畜牧兽医专业143人。这批生源年龄跨度大(从“60后”到“00后”),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小学、初中、职高、普高),行业、职业背景复杂(近50%学生有经营家庭农场经历,已基本具备一定的专业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地域、语言及家庭条件多样化。为做好高职扩招生教学管理,制定符合扩招生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部分访谈等多种形式,深入调研了解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目的目标、专业职业愿景规划等。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学校为本届学生专门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实施细则。充分体现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弹性学制,德技并修、半农半读、农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因生打造园艺技术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需求和全面乡村振兴培养高技能农业技术应用人才。

科学构建模块化、菜单式课程体系

学校根据高职扩招生源特点和学员的未来发展需求,立足标准不降,将教学模式由刚性统一向弹性灵活转变,因地因时科学构建模块化、菜单式、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园艺技术专业课程设置除了人文通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3个模块外,还增开了金针菇种植、平菇种植、农业信息技术等专业拓展课和农产品网络营销、农产品电子商务实务等创业拓展课程,因人因地域按需开课,实现课程菜单化;畜牧兽医专业设置人文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四大模块,在专业选修课中增设了动物养殖、兽医技能、畜牧管理和农业电商4个课程小模块,体现“活模块、多方向、人本位”的思想。根据不同授课对象和区域差异,统筹配置专任教师、兼职教师、乡土专家师资队伍、校内外基地设施设备和教学资源,合理组织教学,安排学时与教学进程,选取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实施开放、灵活、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精准实施教学。 

教师协同推进教学管理

高职扩招生能否“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关键在教学,核心是教师。学院安排教学业务能力强的专业骨干教师为课程主讲教师,采取线上、线下和送教下乡等多种方式进行授课。所有课程都在职教云、超星、学习通和浙江省在线开放课程等平台上建立了网络课程。每门课程在授课前都制定了详细、实用、可操作的课程实施方案与授课计划及考核方案,授课内容以“实用、够用、实效”为原则,以学生“愿听、愿学、乐学”为出发点。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直播教学,实验实操部分以视频形式呈现,采取“边观摩、边实践、边辅导”的方式教学。及时推送学习课件和拓展资料,方便学生课前、课中及课后的学习。承担蔬菜种植、果树种植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每学期送教下乡3—4次,开展现场教学,并邀请行业专家与有家庭农场和实际生产经验的学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通过这种经常性的定期面对面教学,在教中学、在学中做,解决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呈现出教育教学过程的服务性和交流性。

学院按地域就近的原则进行高职扩招生编班教学,选派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担任班主任,同时每个班级还配备一名校内优秀学生干部为班助,承担日常教学管理事务性的沟通工作。充分发挥扩招生群体里中共党员和先进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鼓励他们发挥“头雁效应”,带领班级同学共同进步。广泛采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班级日常事务管理,做好交流沟通和答疑解惑。

政校企三方携手提供基地保障

发挥基地对接产业、连接生产、面向技术的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在产业链上培养人才的机制。学院统筹校内基地、校外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政校企资源共享。通过实地观摩校内实训基地、体验校园文化,参与校内实验实训活动,提升学员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增强高职扩招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对所学专业的热情。充分利用学院建立的70个校外基地和浙江省350所省级田间学校,进行流动式课堂教学、送教下乡,由农技专家、乡土专家(有经验的高职扩招生)、教学管理人员等组成若干师资团队,先后多次到金东、浦江、义乌、磐安、衢州、常山等地开展现场教学,利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基地,通过农技专家、乡土专家授课,现身说法和经验分享,拓展学生视野,进一步推进教育学习培训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培养了一批致力于农业产业发展的乡村振兴人才。

分阶段、多形式实施课程考核

针对扩招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标准不降、保证质量的总要求,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分阶段、多形式组织实施课程学分考核。一是线上考试。依托职教云等线上平台,构建“互联网+”课程的全过程实时动态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做好学生考勤、资源学习、作业互动等平时学情的线上信息数据采集,在学生阶段性完成课程学习后,组织线上考试,平台自动统计课程总评成绩。二是组织学生回校考试。学院每学期组织1—2次集中回校学习,其间教师组织线上辅导、线下集中辅导或个别辅导等。三是课外学习成果转换和学分认定。学生在取得学籍后参加的职业竞赛、创业实践、职业技能等级评定、科研技术服务、项目研究(论文、专利)、新品种审定、生产标准制定、与专业相关的各类培训等取得的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以及学习年限内的工作经历、已掌握的有关技术技能,根据学院社会扩招生课外学习成果学分转换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经认定后取得的学分均为课外学习成果学分,根据与课程性质的相关性,可以转换为专业核心课程、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学分。

(陈宏金 李君荣 赵华 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