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短缺呼吁高校护理学科供给侧改革


发布时间:2020-04-27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0年4月27日02版

抗疫期间,“最可爱的人”——医护人员给我们最多感动。4.2万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其中护士2.86万人,占医疗队总人数的68%。此次抗疫,护士短缺现象引起多方重视。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多方面审视我国高等学校的护理专业办学,对于加强我国护士队伍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等学校护理专业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须根据国家规划确定医务人员补充量,再依据合理的医护比例,确定其中护理人员的补充量,进而确定高等学校护理专业的招生量。当前,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400万,依据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距离2020年450万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还存在严重的不同级别医院医护比不平衡的状态,在基层医疗机构甚至达不到1比1,护理人员缺口不小。而当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中,近70%就职于城市二级以上医院,这给未来老龄化、社区化、均衡化卫健体系建设带来了难题。故而,在未来高校护理专业招生上,不仅要提升规模,更要向医护比例低的落后地区倾斜,鼓励护理专业学生在当地就业。

加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一方面要注意护理专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专本硕博层次的互通与融合。既要保证护理专业的学生能有进一步求学的渠道,又要保证学生灵活的选择性与学习的承接性。尤其要激励职业教育转普通教育系统、有工作经验的护士再进修,快速提升我国专科护士队伍的整体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更合理的培养资助体系。此外还应注重护理专业教育与国家级专科护士培训并轨,加强政府、护理院校、医疗机构三者间的交流协作,构建并完善规范化、标准化的培养体系。对本科以上护理专业实现毕业证与专科护士证同时考核与获取,并在培养中逐步完善医教融合、医社融合的模式。

保障高等学校护理专业办学质量须构建并完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培养体系。在办学实践中应注重以知识为基础,突出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并把爱岗敬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除医学理论教育、医学专业知识教育和医学实践教育外,还应补充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增强学生临床护理能力、心理素质、知识整合与综合判断素质、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以及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决策能力。

高等学校护理专业要把搞好继续教育作为一项本职工作认真做好。依据《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有关精神,加强医教协同、逐步建立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相结合,以提高业务水平应对新技术挑战。应鼓励护理人员提高知识水平,获取国际相关护理认证,取得参与国际公共卫生事务处理的资格,并逐步获得国际相关政策与标准制定的资格。医疗机构要增加护理人员学习和培训机会,通过继续教育改善护理人员的学历构成和职称构成,同时建立并完善定期考核制度,动态监测护理人员的专业性、抗压力及应变力等情况。

今年是现代护理事业创始人和现代护理教育奠基人南丁格尔诞生200周年,世界卫生组织将2020年定为“国际护士和助产士年”。刚刚过去的世界卫生日也聚焦这一群体,主题为“支持护士和助产士”。在这一特殊的年份,我们有必要对高等学校护理办学进行反思并付诸行动。

(作者:莫蕾钰,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