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翁国星建议:重视职业教育 培养新型建设人才


发布时间:2019-03-2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日报网

image.png

中国日报 北京3月12日电(记者 胡美东)全国人大代表翁国星在给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的议案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应重视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建设人才。

翁国星说,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政府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改革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提高办学质量。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地方财政也要加强支持。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根据目标,翁国星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提升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要完善体制机制做强载体,牢牢把握生产与教育、学校与企业、工作与学习、知识与行动“四对”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做强中职、做优高职、做大培训、做好职业启蒙,全面提高基础能力,切实提升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二、中央、地方政府、学校共同积极应对职业教育体系自身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下滑。2009年,中职招生868.52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51.12%。然而,到了2017年,该比例下降了9个百分点,为42.13%;二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同,同质化发展趋势明显,且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少学校存在招生难的现象;三是许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实际推进效果有限;四是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出现了制度性障碍,职业院校功能向社区教育拓展也收效甚微。因此要合理定位,提升专业特色。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各专业的分布方案,整合各专业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按区域做大做强各个专业,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建立诊断与改进专家组,专家组定期到各院校进行把脉,帮助各学校找出发展瓶颈及破解的有效方法。制定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和知识提升计划,分期分批派出教师到相应的高校或企业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在学校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在研发中心里,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甚至让有条件的学生也参与技术研发之中。学校还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现实依托,我们应该以职教集团组建、现代学徒实施为抓手,着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优化学生就业,激励学生创业,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业“获得感”。端正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将“硬技能”和“软技能”的培育协调整合,使学生既能优质就业,又具有“泛在学习”适应性和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发展潜力,能持续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成长“保障感”。

四、强化社会服务扩大对外开放,切实增强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一是服务中国制造2025,实施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把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细化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增强人才有效供给力;二是服务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五个一批”工程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以教育促产业、以产业助脱贫,实现“造血式”扶贫和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三是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树立“终身学习”和“贯通职前职后”理念,做大职业培训,推动社区教育,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四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和中国企业协同“走出去”,展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成果,输出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同时学习借鉴他国经验,与他国共享我们的发展成果与经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切实增强中国职业教育的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