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育体制改革:体制改革推动教育迈出新步伐


发布时间:2012-03-15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


     “改革”已成为浙江教育的主旋律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启动,为我们浙江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起到了推动作用。国家放手让我们实施改革,这既是对我们的鼓励,也是对我们的支持。目前,“改革”已经成为浙江教育的主旋律。


  2011年6月,浙江省启动了承担的13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数量位于全国前列。目前这13个试点项目进展顺利。我们探索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试点中的多样化招生模式改革;全面实施了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稳妥开展了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注册制度试点;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近期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项目,宁波、温州等地已经出台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突破性政策。


  在实施国家层面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同时,我们围绕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围绕教育改革的难点、热点问题启动了31个省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梳理出了需要研究突破的77条政策需求,并在省级层面建立了统筹教育改革的工作机制。


  今年,我们首次将高中选修课程纳入高考招生改革评价体系,对高中阶段具备相关选修课程学分或相关选修课程成绩优良的考生,在同等条件下,高校优先予以录取。从今年秋季开始,浙江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阳光招生,将公办中小学择校与收费脱钩。规定一旦发现学校择校问题,将采取“退费不退人”的办法。被当地百姓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控制择校的规定。”


  近年来,浙江教育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蓬勃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基础教育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职业教育跃居全国前列,高等教育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份。当前,浙江教育已从“有书读”阶段进入“读好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教育在育人模式、布局和结构、质量和水平等方面与百姓的期盼还有很大距离,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些深层次矛盾是体制机制问题,仅靠发展、靠管理无法得到解决,必须要依靠改革。


  应该看到,过去的成功靠的是改革,改革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在现有的体制和模式上,不改革,许多教育问题不可能解决。不改革育人模式,很难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人才;不改革评价制度,就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不改革管理体制,学校就办不出活力。深化教育改革,是我们必须作出的抉择。


  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我们看到,浙江教育改革在一步步扎实推进,教育问题在一个个得到解决,教育环境也在一天天得到优化。尽管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的改革步伐不会停止,我们要以对孩子、对社会、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力推进和深化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


教改的重点是体制机制改革

  因执著于呼吁义务教育全免费,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被称为“周免费”。近几年,周洪宇把关注目光投向教育体制改革这一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教育发展走向及成败的话题。


  2009年,周洪宇提出关于教育规划纲要的十大建议,从中国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到改革的五个热点问题,及其顺利推进的“四个保障”,每条建议都有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等分析,被制定纲要的有关专家评价为“非常系统、全面、深入,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中许多建议都被教育规划纲要吸收进去,特别是关于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决策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2010年7月,教育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201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标志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一批改革目标明确、政策措施具体的教育改革项目进入试点。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武汉城市圈,以及重庆、成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相继步入试点阶段,这是我国在改革开放30年后部署的新一轮区域性改革试验。


  “但试点方案本身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周洪宇认为,比如在专项改革试点中,许多互相关联的项目被人为切割开来,分别由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数十个政府和学校承担,没有考虑到决定体制创新的区位因素。而各省区所承担的任务,也分别是各个领域的某些局部,难以有效组织起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同时,承担这些改革试点的省区,也没有被赋予放权搞活的特殊政策。


  为应对新教改的上述困局,2011年,周洪宇进一步提出《关于建立“教育特区”,以区域突破带动教改全局的议案》。建议将一部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上升为教育特区。仿效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的经济特区那样,赋予各试验区特殊政策,放手让它们先行先试,率先破解各种阻碍教育发展的难题,充分发挥试验区在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引领、辐射和示范效应。并建议从各试验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结合各区域综合配套改革的特点,确定各自的教育体制改革试验的重点指向。


  在周洪宇看来,中国教育是“改革滞后于发展”。中国教育发展速度很快,但改革推进的力度还不够。“目前,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举措应是放权,扩大地方和学校的管理权限。”周洪宇认为,“审批权,应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或者关键,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是转变政府的审批权。”


  “当前首先要凝聚改革共识,不改革没出路,晚改革更被动,乱改革会失误。”周洪宇认为,教育改革要围绕重点,就是围绕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体制改革是改革中最难的地方。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改革教育管理部门与教育单位,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外部改革。同时,还有一种内部的关系,就是教育行政部门自身的改革。从改革的重点来看,最近几年温总理非常强调自身的改革,即注重自身职能的转变,把该放的权放下去,不要管那么多,要进一步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果行政部门始终把权抓在手上放不下去,下面的改革就很难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要把能够放的审批权尽量放下去,别管那么多,管得太多肯定管不好。这是改革的重点。”周洪宇说。




朔州市朔城区:集团办学促城乡教育均衡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东福说:“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以十大教育集团的模式,带动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发展,效果显著,将在全省推广。”


  朔城区教育局局长阎泽亮介绍说,虽然朔城地处城区,但城郊有不少农村学校,过去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流失严重。近年来,尽管加大了城市教师支教力度,但效果不太明显。而集团化的发展模式可以统筹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的相对均衡。


  朔城区的10个教育集团包括一中高中教育发展集团,二中、四中、五中、七中初中教育发展集团,二小、四小、六小、四中小学部、北旺庄小学教育发展集团。每个集团成立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名校校长(联校长)担任,副主任由其他成员学校校长(联校长)担任,委员由成员学校副校长(寄宿制学校校长、相关小学校校长)担任。集团负责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校际合作交流计划、教科研细则和集团教师交流、调配办法,并组织实施。集团成员学校仍实行校长负责制,负责本校教育、教学、经费、财产和教职工的日常管理、考核工作。


  在集团内,农村学校按初中一年级、小学一年级和小学四年级教师的30%与集团内优质学校教师实行互动交流,并在年级、学科、岗位对接;高中、初中、小学一年级和小学四年级教师按照集团内成员学校实际轨制,打破校际界限,通过竞争择优定岗。以班级为单位合理搭配,随机确定班校,统一调配使用。校长和中层干部在一所学校任期超过6年的,都要参与集团内的交流。


  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集团。将区一中的300个招生指标按比例直接分配到各初中教育发展集团,由集团统筹,确保农村初中和薄弱学校的学生升入优质学校。


  在集团内建立高效的教科研运行机制,实行“备课要求、课改模式、课堂结构、导学时限、观课活动、议课标准、课题研究、案例反思、资源利用和成果展示”十统一,特别突出备课的二度、三度设计、限时导学和成果展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


  教育局转变管理职能,通过考评,推进集团均衡发展速度。着重对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优秀率和提高率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评结果作为管理人员晋级晋职、评优评模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为末尾的校长进行淘汰。


  阎泽亮说,集团化办学,使零散的教育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整合,弥补了过去单个学校学科短缺,师资不足时难以配齐的缺陷;根治了教师难以调配和资源难以盘活的顽疾,解决了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实际问题,化解了过去许多难以化解的矛盾;营造了公平公正的氛围,促进了城乡教育和城市南北部教育均衡有序发展。



十大试点探索教改“深水区”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扩大教育开放为重点,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并提出了本届政府启动实施的十大改革试点,作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201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标志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此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基本内容为三大类,即专项改革试点、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专项改革包括十大试点任务:基础教育有3项,分别是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途径;高等教育有3项,分别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另外4项是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包括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和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旨在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形式。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编制符合国家要求和本地实际的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统筹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


  此次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紧紧围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着眼于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和突出矛盾,力争在4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是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二是在办学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三是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建立健全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深化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四是在保障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教育改革试点十大任务


  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


  三、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四、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六、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


  八、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九、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十、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