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保障教育现代化蓝图扎实落地

二论学习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二○三五》


发布时间:2019-02-2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绘制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伟大蓝图。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一张蓝图绘到底,而蓝图得以变成美好的现实,关键在于科学实施、有力保障,并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推动规划落地,必须坚持党对推进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和组织保障,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教育改革,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教育部门和学校党组织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治立场、方向、原则、道路上与党中央保持思想一致、理念一致、行动一致、步骤一致。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主动研究教育,把教育改革和发展事业纳入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规划;要认识、尊重和把握教育规律,把党对教育的精神、理念、要求、导向等贯彻到教育治理过程中。学校党政负责人要把党建作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核心,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等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

    推动规划落地,必须坚持教育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机融合。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如果说原来的教育改革还有“石头可摸”,能够“摸着石头过河”,那么现在教育改革已经没有石头可摸了,教育改革的难度加大。必须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明晰管理体制,厘清各种关系,解放和激发内在活力,增强教育发展动力,创设更加适宜的教育改革环境。必须坚持放管服相结合,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把该放的权力坚决放下去,把该管的事项切实管住管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明晰放权、管理、服务的责任配置,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系统推进管理体制、办学模式、育人方式、保障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治理方式和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教育经费投入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保障,推动规划落地,实现现代化目标,必须夯实教育经费投入这一物质保障,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制,健全保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必须依法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要推动教育经费投入“从物向人”,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实现教师工资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同步调整。要完善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体制,完善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合理分担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的机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要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全面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推动规划落地,必须坚持现代化目标引领与分步实施相匹配。在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教育现代化,世界上没有先例,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设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与路径。要坚持总体规划,分区推进;坚持细化目标,分步推进;注重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强调改革先行,系统推进。推进教育现代化确立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要根据基本国情、地方实际,进一步确立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根据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总体规划,制定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教育现代化分规划,完善不同地区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形成一区一规划、目标相协同,有序、逐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生动局面。

    教育现代化蓝图已经绘就,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构建全方位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机制,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优势转化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制度优势,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步一个脚印把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