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访《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主编之一、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马树超

探寻高职独特的 服务域和发展域


发布时间:2012-07-18 浏览量: 信息来源: 记者 翟帆 中国教育报

    采访人:本报记者 翟帆

    受访人:《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主编之一、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马树超

    记者:《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编写的背景是什么?

    马树超:2011年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全面质量提升阶段的第一年。教育部发布了重要文件,明确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中央财政专项投入20亿元,面向所有公办高职院校,每个学校重点支持1-2个专业建设。200多所高职院校和20多个省份首次公开院校版及省厅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编写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的国家版,并选择了在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两周年之际推出。

  记者:有人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过的历程用12个字来概括,“应运而生”、“披荆斩棘”、“渐入佳境”,您怎样看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这些年的发展?

    马树超:我觉得这12个字比较恰当地概括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这些年的发展历程。为什么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能在逆境中生存、服务和发展?这正是我们这份报告要着力分析和呈现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学习和借鉴了各国的经验:融合德国“双元制”经验,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融合澳大利亚TAFE经验,实施“双证书”制度,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融合美国社区学院经验,职前与职后结合,为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融合新加坡理工学院经验,产学研结合,注重教师的研发服务能力等……融合各国经验,但融而不同,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了独特性、创新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也是不断推动报告撰写的小火花。

    记者:“渐入佳境”,是不是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将会一片光明?

    马树超: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毕竟还很年轻,还存在很多问题,必定会面临很多挑战。主要的挑战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不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科研上,教师服务和攻关能力普遍欠缺,为企业发展提供的研发服务有限,这使得高职院校自身价值和校企合作中的吸引力无法彰显;教学上,专业教师追踪产业发展意识淡薄,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跟不上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二是管理能力不适应内涵建设要求。办学自主权的增加、投入力度的加大,以及各种社会资源的不断丰富,迫切需要高等职业学校加强综合管理,提高学校领导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能力。三是办学理念不适应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要求。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职业教育既要适应经济发展,又要体现学生发展理念,这种理念上的价值冲突使其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因此迫切要求解决好教学与岗位“无缝对接”的功利性与学生终身发展的育人性的矛盾。

    记者:适龄生源的不断减少,会不会使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马树超:适龄生源的减少将会使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发生变化,一些高职院校面临着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不过,也正是由于认识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国家和各地在高考改革中逐步推行分类招生制度,以此拓宽高职院校和学生的发展空间。

    未来5年,国家要推进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加快区域均衡发展,需要努力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探索自己独特的“服务域”和“发展域”——基于国家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引领“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面向三线城市,在区域发展战略急需而“英才阳光”难以照射的区域、产业和企业中发挥不可替代性。

    高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明确服务于“三农”领域,加大培养能够留在本地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高职院校在城镇化建设、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等领域的高端引领作用。要有效助推中小微企业,为处在产业低端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新产品开发服务,提高中小微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要进一步优化院校布局,找准高职院校在区域发展中的定位,为三线城市更多更好地培养区域发展急需、“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围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加大公共政策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如果能按照“区域产业要求、高职专业特色、普通本科难替代”原则,在地处三线城市、面向中小微企业、服务“三农”的高职院校部分优秀专业探索高职本科试点,将会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改革,使高职教育的贡献更大,发展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