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看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关键词


发布时间:2019-02-22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工人日报》

    2月13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7个方面20项政策对职业教育提出改革设想,将职业教育提高到“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地位。2月19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方案》的具体内容进行解读。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表示,“职业教育发展好了,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并有效分流高考升学的压力,避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为深化教育改革创造更好的条件。”

    提质升级:“双师型”教师要“过半”

    打好职业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离不开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方案》提出,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要超过专业课教师总数的一半。

    据介绍,2018年,我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133.2万人,“双师型”教师总量为45.56万人。

    如何实现“过半”目标?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伟表示,将完善“双师型”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同时优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布局结构,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产教融合的职教师资培养新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任用管理制度。此外,要建设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

黄伟介绍,要全面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境外培训计划,分年度、分批次选派职业院校骨干教师、校长赴德国研修,学习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

    深度转型:推动普通本科向应用型转变

    《方案》提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

    对此,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巡视员楼旭庆表示,2018年及今后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将主要定位在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也要向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

    楼旭庆提到,要进一步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推动高校招生计划向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倾斜,提高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比重。新增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主要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倾斜。在高职或者专科层次,要支持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为城乡新增或者存量劳动力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据介绍,目前全国已有300所地方本科高校开始向应用型转变。“十三五”期间,100所项目高校将获得每校1亿元的中央财政支持。

    培育人才: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

    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也是《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介绍,“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是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途径。”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与考核,但不作为学生毕业的限制条件。

    王扬南表示,教育部将联合行业部门、行业组织,并积极发挥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定期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关工作进行“双随机、一公开”的抽查和监督,对培训评价组织行为和职业院校培训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教育部、人社部两部门目录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持有证书人员享受同等待遇。

    王扬南介绍,试点工作计划于今年3月启动,在部分省份和学校,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部署启动试点工作。

    多元办学:激发企业参与的内生动力

    对《方案》进行解读时,王继平表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这方面做好了,就把职业教育做好了。”

    《方案》提出,要建设多元办学格局,激发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各级政府给予适当支持。

    据悉,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建成300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带动中小企业参与。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

    王继平表示,在举办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但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管理是需要严格规范的”,不能“办成摇钱树或者印钞机”,不能违背公益性这个原则。

    作为一种全新类型,产教融合型企业将被挂牌认证。《方案》提出,在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

     据介绍,教育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兴办职业教育的企业教育费附加减免政策,继续完善激励机制,为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探索更多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