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代振忠——

八年创出软件研发龙头企业


发布时间:2015-06-1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大众日报》
    短短八年间,从一名高职生到公司高管,从天天趴在电脑上做网页设计的理工男到成为创业者,从只有3名员工一家企业到拥有三家分公司,这位1984年出生的男生用高职生的踏实,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朋友老师”给他自信
    初入大学,来自东明县一个农村家庭的代振忠和大多数的农村孩子一样,胆小、不善沟通。入学后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他都没有坐过公交车,不论多远,都选择步行。而这只是因为城市公交跟老家不一样,没有售票员,怎样乘车,怎样到站点下车,这些都让他困惑而无所适从。
    代振忠报专业时填报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在大学之前,他却极少接触电脑。2005年9月,代振忠以这样的“零基础”,踏入日职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那时我满脑子都是‘未来是互联网的时代’,可是对自己能否学好多媒体技术我也没有信心。”代振忠回忆道。
    代振忠就读的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是一个年轻老师占多数的学院,学生与老师年龄相差不大,相处融洽,亦师亦友,这对于专业知识薄弱的代振忠来说,如鱼得水。他身上农村孩子特有的不怕苦累、单纯执着的学习个性逐渐展现出来,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课下积极向老师求教。代振忠的成绩快速提升,他也逐渐明晰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回忆起老师们,代振忠说,“他们有的风趣幽默,有的踏实沉稳,却都乐于帮助学生,耐心解答我们的难题。”
    他说,这些老师不仅上学期间在学业上给他极大的帮助,而且在他创业过程中,他们也帮着出谋划策。至今,碰到棘手的技术难题,他还随时向他们请教。
“项目教学法”掌握真本领
    大一时的代振忠,对软件编程是门外汉,一切从零学起,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他逐一理解知识点,并勤于上机操作演练,就这样逐渐能写出简单的程序,又试着对照功能进行测试,发现不足后重新改写。他说,“师友们的和谐相处,让我对大学生活充满自信;而跟着老师一起做项目,则让我真正在学习上变得自信。”
    代振忠所说的“项目”,是指2006年日职参加教育部、财政部全国百所示范院校建设评估时学校专题网站和各院部子网站的建设。当时为了高质高效地完成网站建设任务,并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信息学院的教师采取了以促进学生技能成长为核心的“项目教学法”。据老师毛书鹏介绍,项目教学法最大的优势便是以项目设计为目标,打破学科的条块分割,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并培养了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具体任务分解后,每名专业教师带领自己学生团队共同进行系统设计、WEB应用程序开发等,以项目实作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在学中做、做中学,达到理论和实践的融通。
    当年代振忠所在的团队设计开发的网站之一——招生办网站是学校点击率最高的一个重要窗口网站,目前仍在正常使用。通过做网站,代振忠的技能水平大幅提升,不仅编程达到一定水准,而且网络艺术的审美也建立起自己的标准。与此同时,他的学习观念也悄然发生着转变,原先的学习大多为了考试取得优异成绩,而项目教学却做出了供师生使用的真实网站,这给代振忠不小的震撼。“项目实作的教学方法,激发了我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还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最重要的是我开始养成独立思考、科学分析的习惯,这些在我踏上工作岗位后也是受益无穷,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创业“至信”为本
    “在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不仅学到了让我安身立命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它浓郁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熏陶感染下,潜移默化影响着我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观念。”代振忠谈起母校,感慨地说。
    走进至信,感受最强烈的是公司以诚信为核心的“至诚为善,日臻于信”的企业文化,以及公司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员工小刘告诉记者,他来公司的第一天,代振忠就告诉他,你来至信不是打工的而是创业的,至信就是你的家。三年来,他在至信感受最深的也正是公司淳厚的“家”文化。“公司的工作氛围好,人际关系融洽,‘传帮带’工作做得好,能学到真本事,还有足够的个人发展空间,这些都是我们热爱至信的理由”。
    代振忠说,深受母校校训“理论与实践结合,技术与人文融通”的影响,他对公司采取人性化管理,建立合理的制度,尊重员工的多样化个性发展,鼓励员工创新。
    至信是一家集软件研发、系统集成、互联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先后为300多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大型企业提供了优质的信息化服务,已成为日照软件行业的龙头。现有员工500多人,75%的员工是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他说,“母校培养的学生我放心。他们普遍工作踏实、认真,肯吃苦。”同时,作为项目教学法的受益者,如今的日照智慧城市研发中心也采用项目实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用现有的项目库,由资深工程师和学校专业教师采用循环模式共同培养学生,培养和挖掘学生的自主开发能力。(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任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