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职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招生就业工作

温职院召开2010年招生就业工作总结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1-01-04 浏览量:

 

 
     2010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招生和就业工作再次获得“满堂彩”:招生方面,省内普通高校文理科录取投档线分别为349分和329分,比该批次省录取分数线分别高出66分和46分,在温州同类院校中继续位列第一;2010届毕业生总就业人数2654人,总就业率为98.85%,就业签约率为93.14%,实现了2010届毕业生在充分就业基础上就业质量的提升。
 
      12月19日—20日,该院在丽水召开了2010年招生就业工作总结研讨会。回顾总结2010年招生就业工作,分析问题,梳理思路,研讨部署2011年招生就业工作。院长丁金昌出席会议并讲话。副院长夏晓军主持会议。温职院招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系辅导员代表等50多人参加了会议。
 
      今年是浙江省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的第二年,温职院省内普通高校文理科录取投档线在温州同类院校中连续第二年位列第一,与杭州高校比较,在温州区域位置不占优势的条件下,录取分数跨入了全省高职院校前10名,差距逐渐缩小,态势良好。单考单招(三类生)的录取分都远远超出了省最低控制线,最高达153分,最低也有83分;省外招生录取分数相对较好的有贵州、广西、江西、山东等四省,其文科最低录取线高出该些省最低控制线分别为147、92、89、85分。学院201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同样成绩斐然。据学院就业办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8月31日,总就业人数2654人,总就业率为98.85%,其中初次签约率为91.96%。一年来学院共接待用人单位900多家,提供岗位近10000个,供需比接近4 :1,参加各类招聘会毕业生超过20000人次。另据就业质量评估数据统计分析,本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有所提升,进入名企工作465人,进名企率17.52%,比2009届提高4.6个百分点。
 
      温职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谷智静和副处长金建孟在发言中就2010年招生、就业工作进行了认真回顾,总结了经验和创新点,分析了存在问题与不足,制定了下年度招生就业工作初步方案,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新思考和新展望。在总结规范化、专业化招生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谷智静处长强调,2011年招生工作重点是面对招生新形势,分析内外环境、优势劣势,进一步优化计划配置,不断完善基于网络和传统媒介宣传的体系,做好省内终端学校宣传;拓展生源市场,采取“省内巩固、中职加强、省外拓展”的战略,加强生源基地建设,提高生源质量。金建孟副处长就2010年就业工作的创新点进行了阐述,他表示,2011年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完善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继续依托行业协会实施“百家名企进校园专场招聘”活动,不断推进“虚拟订单班”组建和“技能尖子进名企”专项推荐活动,利用网络检索室搜集就业岗位信息,提高就业指导水平,拓展就业市场,加强就业推荐,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和进名企率。
 
      在会议分组讨论时,全体与会人员就2011年招生、就业工作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围绕着如何提高生源质量、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等议题展开讨论,形成了基本共识,认为招生工作必须做好学院品牌形象宣传,加强省外招生工作的创新,寻求新的突破口;就业工作则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会上,该院副院长夏晓军对2010年招生就业工作进行了点评,认为招生就业工作都是“用数据说话”的一项工作,数据可以显示该项工作的效果,反映学校的发展状态,各与会人员应认真总结此次会议提出的内容,在系部层面把招生与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院长丁金昌做会议总结讲话。他指出,招生就业工作是系统性工作,历来学院高度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形成了高效的工作机制,2010年招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针对招生工作方案,丁院长就中职生源市场的开拓、省外计划的合理投放、艺术类招生的对策进行客观地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在中国高职教育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发展核心任务的新形势下,丁院长认为必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质量就业工作必须做到“三个结合”,即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紧紧围绕学院内涵建设,深刻认识教学质量提升是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和根本;与暑期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系校企合作资源,让学生利用暑期走进较大或知名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与毕业设计结合,通过做高质量的毕业设计,使学生由技能型人才向技术型人才转化,切实提高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充分利用毕业设计答辩、成果展示等活动与学生就业工作相结合。丁院长还提出了明年招生就业总结研讨会应增加三项内容:第一,招生就业工作突出的系部作为先进典型在会上作经验交流;第二,会上要报告上一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并把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分析报告细化到各专业层面;第三,招生计划的制定应向高质量就业的专业适度倾斜,使就业跟踪调查工作起着“倒逼”教学改革的机制。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姜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