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技能人才 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5-11-2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1日03版

■ 职业教育必须紧随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满足现代产业发展要求,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 产业需求在哪里,人才培养就要跟进到哪里,这是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优势,也是职业教育必须始终坚守的发展方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要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并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日前,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总决赛在天津举行。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必然要求,更是职业教育支撑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大任务。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人才支撑,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培养拔尖人才,也要培养大国工匠、技术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科技创新、转化与落地的主体,广阔的生产一线需要大量高技能劳动者。能否培养出足够规模、有足够能力满足国际产业竞争与国内产业升级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决定了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人才链能否无缝衔接。立足于此,职业教育必须紧随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精准匹配现代产业发展要求,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更加清晰,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数据显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新增一线从业人员的比例超过70%,成为产业一线人才供给的“主渠道”。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已超2.2亿人,高技能人才突破7200万人,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但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变革的速度与深度前所未有,技能人才的供需结构正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方面,传统第一、第二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加速,流水线上的简单重复性劳动岗位逐年递减,部分传统技能面临被替代的挑战;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兴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具备跨界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大幅增长。这种产业变革趋势,倒逼职业教育突破固有的专业壁垒,构建模块化、可重构、快速应变的课程体系,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更值得关注的是,智能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应用,呈现出“技能替代效应”与“技能补充效应”并存的特征,既替代了部分低技能劳动岗位,又催生了大量高技能新岗位,具体表现为传统操作人员的减少与高端运维、技术服务人员的增加。这对职业教育的前瞻性与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不能再被动跟随产业变革,而应建立主动的技术预见机制,在专业设置上保持适度超前,根据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提前布局新兴专业;在课程更新上加快速度,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纳入教学内容;在实训设备上提升迭代率,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到产业一线的先进设备,掌握与实际岗位无缝衔接的操作技能。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跟上现代科技、现代产业的要求,充分发挥支撑作用。产业需求在哪里,人才培养就要跟进到哪里,这是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优势,也是职业教育必须始终坚守的发展方向。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更是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问题的“金钥匙”。提高技能人才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最根本的路径就是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深度融合。高校要与企业、行业等紧密合作,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力量等多元利益相关主体要凝聚改革和发展共识,搭建好相互融通、融合、融汇的人才多元发展立交桥。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习实训需要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的要求下全面提升,真正让产教融合改革渗透到职业教育办学能力的各方面,让技能人才的培养始终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人才摇篮”。

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培育,职业教育的战略价值将更加凸显。职业教育要始终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始终紧跟产业变革的时代步伐,培养更多具备精湛技艺、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的高技能人才,为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提供坚实支撑,让实体经济的根基更加稳固,让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大厦更加巍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