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融合育匠师 科教融汇谱新篇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实录


发布时间:2025-11-09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9日04版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立足第三批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以红色基因铸魂、以绿色发展理念立心,通过重构教师队伍结构、创新教师能力培养路径、建立教师发展评价机制,打造了一支兼具家国情怀、生态担当与精湛技艺的现代林业“工匠之师”,为新时代林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红绿融合,多元共生:构建现代林业教师团队新生态

团队以“红绿融合”为核心理念,在组织架构层面重构团队生态,让红色基因与绿色使命在教师成长中同频共振。

党建引领筑牢思想根基。团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党建引领与“四有”好老师标准贯穿教师发展全过程,以塞罕坝精神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思想灯塔,通过选树师德标兵、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举办“生态文明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让每一名教师都成为“树木育人”的践行者。生态环境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入选湖北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引育结合优化人才结构。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柔性引进+自主培育”双轮驱动,汇聚行业优质力量。柔性引进“校企院所”产业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建立专家工作站2个,建立动态更新的行业导师库;校企联合实施双主体育人,重点培育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交叉学科博士8名,打破教研室壁垒,让企业真项目、新技术引入专业、融入课程。

模块攻坚激活团队活力。以文化价值认同与利益共享为纽带,动态组建“教改、大赛、科研、服务”4个模块攻坚组,鼓励教师围绕具体任务开展课程体系重构、模块化教学、研发推广、技术服务。在攻坚过程中,团队实现“发现新知、共享新知”协作共赢,形成了“组内自治、组间协同、个人与团队协同”的协作学习共同体。

平台支撑,科教融汇:开辟“工匠之师”能力提升新路径

团队以“实战赋能”为核心,通过搭建平台、明确路径、项目驱动,让教师在真实场景中锤炼能力,实现从“教书匠”到“工匠之师”的蜕变。

明晰四阶成长路径,夯实“双师”基础。明确“教学新秀—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领军人物”的教师四阶成长路径,配套制定教师能力标准,通过“培训+考证+实践+说课”夯实“双师”基础。团队教师参加国培、省培、校级培训累计100余人次,考取无人机驾驶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评员与无人机飞行执照8人次。

搭建三类实践平台,打造育人载体。搭建教研教改、研发推广、技术服务三类实践平台20余个,建成林业4D数据生产、林业无人机、森林防火及生态修复虚拟仿真等数智化实训基地。教师在名师工作室、智慧林业产业学院等平台开展协同教研、集体备课、模块攻关。依托平台承办省级林业3S技术、森林防火、全国林草科普等大赛活动5项。

实施科教融汇机制,实现师生共长。组织师生共同参与森林可持续经营、林草碳汇监测、林草湿资源普查等真实研发推广与社会服务项目,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校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10个,将无人机、激光雷达、虚拟仿真等新技术融入课堂,建成在线课程6门,编写教材5部。

六环联动,数字驱动:完善师资队伍发展评价机制

学校以“数字驱动”为抓手,创新构建“六环联动”的评价体系,让教师发展有方向、有保障、有动力。

建立团队评价体系,严把师德关口。将师德师风作为团队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建立以指导技能大赛、班主任成效、创新创业指导等关键育人成效指标为核心,融合团队负责人、导师、企业等多元主体的评价体系,实现对发展成果、团队协作与育人成效的综合考量。

完善团队建设机制,实现精准赋能。依托团队教师管理平台,对教师成长全过程进行“精准画像”,生成个性化诊断报告,并基于报告实施“引、带、训、践、评、改”六环贯通的精准资源匹配与动态帮扶,驱动教师能力持续改进与模块结构动态优化,实现教师与团队“共生共长”。

近年来,团队建设成果丰硕:1名教师入选教育部门“工匠之师”创新团队境外访学培养计划名单,1名教师入选省级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名单;教师团队主编行业规划教材2部,编制团体标准、地方标准4项,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指导湖北省完成森林质量提升面积近百万亩,“培育新农人 推广新技术 赋能新乡村”入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院校培育“新农人”共富乡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新时代新征程,团队将继续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不断优化教师团队建设模式,致力于培养更多支撑现代林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杨旭 唐志强 周忠诚 杨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