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引领 平台支撑 协同创新
——淄博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创新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25
淄博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秉持“强教必先强师”的理念,大力实施“强师培育计划”。经过持续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价值引领、标准体系、结构塑造、路径创新、平台支撑和机制完善为核心特征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为职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示范与引领。
一、铸牢思想根基,锻造新时代干事创业教师团队
智能制造学院党总支构建“党魂聚力”党建领航体系,打造“红焰智造”品牌,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通过党员先锋岗、红色实践教育等活动强化理想信念,引导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创新“思政+专业”双融育人模式,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课程,实现思政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规范组织生活,建立“党建+业务”双考核机制,激励党员在教改中当先锋、作表率。 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信念,凝聚“匠心治学、德技并修”的团队文化共识,分层分类赋能教师发展。智能制造学院党总支获评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山东省“干事创业好团队”等多项省级重要荣誉。
二、践行“5维30项”能力标准体系,引领团队高质量发展
团队践行“精神铸魂、跨界融合、雁阵领航、业务精湛”的发展目标,融合团队集群发展理念,系统构建了一套科学化、可操作的团队能力标准体系。该体系以“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创新进取”五大核心要素为支柱,进一步细化为30条具体、可衡量的能力指标,形成了清晰的“核心要素-具体指标-实践应用”三层递进结构。通过这一体系,最终产出一份精准指导实践的“标志性成果清单”,为团队成员的选拔、培养、评价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清晰的行动指南。
三、打造“雁阵式”结构化团队,驱动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
秉持“头雁领航、分工协作、动态调整、共生共赢”理念,打造“雁阵式”团队生态。发挥“头雁”领航,由领军人物锚定方向,专业带头人构建清晰教学团队,大师工匠引领科研团队,营造“跨界融合创新”生态,打破壁垒,激发协同效应。规划多维培养路径,纵向“梯级发展”:新进教师“导师制”、胜任教师“工作坊”、骨干教师“名师工程”、专业带头人“成师工程”、领军人物“领航工程”。横向“分工协作”:建立高效联动与协同机制,保障资源互补与任务高效执行。团队形成了“头雁”引领、分层协作、跨界融合的“雁阵式”高效生态;建立了系统化的“纵横交织”成长通道与协同环境,有效激发各层级教师潜能,为持续创新提供坚实人才梯队保障。
四、依托实践成果导向的四级联动教师研修平台,系统优化教师发展生态
依托五阶梯发展体系,实施全职业周期管理。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建立“新任教师→胜任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领军人才”阶梯,通过持续采集分析发展数据,实施全过程动态管理与精准评估。搭建“国家、省、市、校”四级联动平台,促进资源协同共享。国家级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工程技术中心;省级获批产教联合体、名师工作室、技艺传承平台及“双师型”基地;市级对接高端需求建设创新工作室与应用中心;校级聚焦教学科研服务,建工匠工作室服务中小微企业,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创新研修模式,深化区域协作。采取梯次培养与数字赋能,引入国际职教理念提升双语能力与国际视野,构建“名师引领、技术能手带动、境外专家培训”的常态化团队研修平台,推进跨区域对口帮扶,建立校际教师互派、课程共建与资源共享长效机制,促进协同发展。
五、构建“五位一体”“多元四维”评价体系,驱动工作质量螺旋式提升
聚焦“双师”能力提升,实施团队与个人双维度的“云端教学档案袋”制度。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确立专业技术、德育指导、教学科研、国际化及数字素养的五大核心能力标准,构建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成果评价“五位一体”的年度绩效考核体系。构建精细评价体系,围绕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能力发展、协作共同体打造、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教学创新与应用成果交流六大任务,设计涵盖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及55个观测点的全方位评价指标体系,深度融合过程性、结构性、综合性、增值性四维评价。实施动态监测与精准诊断,建立“评价-诊断-改进”闭环,每年评估团队建设质量及骨干成员履职效能,生成诊断分析报告并制定质量优化与能力提升方案。强化结果应用,构建“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推动循环提升,并将结果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及分级奖惩问责紧密挂钩,建立成果导向的绩效奖励机制,优先支持教学创新。此体系显著激发了教师活力,提升了专业素养和管理精细化水平,驱动团队效能优化与责任意识增强,形成工作质量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助力团队成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首批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国家级荣誉。(淄博职业技术大学:李金亮、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