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赋能强师资 范式创新启新程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打造装备制造类教师培养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5-09-12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12日10版

随着装备制造业技术迭代加速,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系以省级名师工作室为支点,秉持“名师名匠引领、团队成员共进”的核心理念,突破性构建“诊断、筑基、淬炼、辐射”四维赋能的装备制造类教师培养新范式,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锚定新航向,开辟出一条从理论到实践、从个体到区域的创新进阶之路。

精准诊断:

锚定师资短板,绘制成长“导航图”

基于名师工作室建设目标,围绕区域核电、航空航天、海工和油气装备四大制造支柱产业需求,聚焦前沿技术跟踪与转化能力、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基于真实生产项目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能力四大核心能力提升,与区域产业规划、学校专业布局紧密联动。工作室首创“四轨诊断法”,从课堂实录分析、教学能力测评、企业实践能力评估、教师述职四个维度对教师进行精准测评。课堂上,通过实录分析与教学能力测评定位教学薄弱点;车间里,联合企业评价教师项目攻关和技术难题解决能力,标定技术滞后区;结合教师的工作述职,生成包含前沿技术转化、复杂问题解决等18项指标的成长“雷达图”,清晰呈现教师在专业理论、实践技能、教学方法、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优劣势,实现教师成长“精准导航”。

固本筑基:

汇聚多元力量,筑牢发展“强根基”

依托省级装备制造类名师工作室,以省级教学名师、技术能手、技能大师等“双师型”名师为核心,构建结构化、专业化、实战化的教师发展共同体。

在工作室核心成员遴选上,打破校际、区域壁垒,汇聚企业技术专家、骨干教师、青年博士及能工巧匠,形成“教育专家+技术工匠+企业导师”的多元组合。工作室核心团队由1名全国技术能手、2名具有10年以上企业研发经历的教授、3名省级技能大赛金牌教练及1名来自知名企业的大国工匠构成,形成强大的“智库”支撑。为每名教师配备“双导师”,校内名师侧重教学方法指导与职业发展引领,企业导师聚焦技术攻关与实践经验传授。“双导师”全程参与成员的研训与项目实践,提供个性化、伴随式指导。

建立“学校主体支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保障机制。设立专项经费,配备智能制造单元、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先进实训设备;制定工作室章程,明确成员权责与考核激励办法;与龙头企业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确保资源供给与运行顺畅。

实战淬炼:

聚焦能力提升,锻造教学“硬实力”

名师工作室全力构建“需求—研训—实战—反思—凝练”五步闭环培养体系,摒弃“大水漫灌”,开展“精准滴灌式”赋能,锻造“能教善战”“双能”师资。

结合区域内深度合作的38家优质龙头装备制造类企业,定期调研,及时掌握装备制造类企业技术升级痛点和职业院校教学改革难点,将企业真实项目、技术难题转化为工作室研究与教学攻关课题。开设名师讲堂,由领衔名师、产业教授、大国工匠讲授行业的新动态、解读国家战略,分享前沿技术成果转化经验。

项目实战是赋能的核心环节。依托校外企业工作站,以“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模式,成员在名师名匠指导下,经历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等项目全流程,锤炼技术应用与教学转化能力。定期开展“说课、授课、评课”活动,深度研讨教学设计,名师精准点评与示范引领,推动教学持续优化,将成功案例、教学资源等系统化梳理、标准化提炼,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资源库。

辐射引领:

发挥示范效应,打造区域发展“孵化点”

工作室不仅培育核心团队,更成为区域装备制造类教师队伍提升的“孵化器”和“辐射源”。建设工作室专属在线平台,集成“名师金课”“技术微课”“项目案例库”等模块,定期开展直播讲座、线上研讨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无边界。

组织核心成员组成专家服务团,针对县域中职、新建高职院校薄弱环节,开展示范教学、专题报告等“订单式”精准帮扶,输送先进理念与优质资源。将“薪火相传”制度化,建立明确的“传帮带”机制,让领衔名师带核心骨干、核心骨干带青年学员,设立“新锐教师”专项培养计划,为青年教师提供成长舞台,完善青年教师支持与荣誉体系,确保“名师之火”代代相传。

工作室自2016年成立以来,成效显著。培养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青年技能名师2人、省级技术技能大师3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齐鲁工匠2人,市突贡专家2人、首席技师6人。荣获教学能力大赛省二等奖、青教赛省一等奖等多项奖项;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建设多门国家、省级课程,出版6本教材;获批7个省级教学团队;获批市级以上教科研项目20余项,专利80余项;与企业合作研发创造经济效益近1200万元,完成技术攻关33项,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385万元,指导学生大赛获省级以上奖项200余项。

(苏慧祎 张士印 程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