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教育如何“链上”产业
来自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的观察
发布时间:2025-07-19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7月19日02版
7月16日至2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在北京举办。这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本届链博会设置先进制造链、智能汽车链、绿色农业链、清洁能源链、数字科技链、健康生活链等六大链条和供应链服务展区,共有75个国家和地区,650多家企业和机构参展。
尽管链博会并未专设教育展位,但穿梭在各个展区之间,记者真切感受到,教育“链”无处不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深度融合的脉络,正以具象鲜活的形式悄然铺陈开来。
1.看教育链激活创新链
普通话、粤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轮番切换,启迪之星入驻企业硅基公园的智能机器人“小迪”,用生动讲解搭配即时互动,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这次链博会首次设置了创新链专区,集中展示了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启迪控股带来了多个从清华大学实验室孵化出来的企业产品,展示了新兴产业领域的代表性产学研合作案例。
“无论是数字经济的落地应用,还是其他领域的创新实践,都离不开新型大学体系与新型人才体系的支撑。”启迪控股董事长王济武介绍,启迪之星正在深入高校打造“梦想课堂”,培育高校创新创业源头,再通过“孵化+投资”模式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智慧不仅点亮前沿创新,也驱动“超级工程”的创新突破。
在清洁能源链展区,一个膀大腰圆的可爱“白胖子”吸引了记者注意。“这是我国9000吨级的气膜粮仓模型,是一种将充气膜和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完美融合的新型建筑。从关键技术突破到最后工程落地,整个过程我们都和高校一起合作,下一步,我们还要和高校联合研发喷射机器人。”中国中煤六十八公司副总工程师邹世超说。
2.看教育链支撑产业链
在本次链博会唯一的人形机器人展台,湖北省带来了20个整机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天团”高能炫技,大批观众围观惊叹。
记者发现,多个机器人都和华中科技大学有关系。比如华科大—格蓝若“劳动者3号”,是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格蓝若联合开发的产品;“荆楚1号”机器人胸前印着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徽,原型机就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实验室。
当前,湖北省正在全力抢占人形机器人赛道。湖北有这个底气,因为湖北有丁汉、陈学东、刘胜等10位机器人相关领域院士,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有33所,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武汉大学正与华中科技大学等湖北高校协同,围绕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智能算法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为湖北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智力支持与技术成果供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刘胜说。
3.看教育链锻造人才链
“这台金属激光3D打印机,我们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可以打印多种金属材料。”在先进制造链展区,大族激光3D打印工艺工程师秦赐正在介绍他面前的产品。
秦赐2021年毕业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现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光电子专业。他告诉记者,在学校时,他在实训课上操作的就是大族激光的生产设备,授课教师也是该企业的工程师。大三在大族激光实习一年后,他顺利入职该企业。
大族激光是中国激光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深圳职业技术大学2019年和该企业共建“深职院大族激光学院”,校企共同培养高端装备一线高技能人才。
在链博会上,记者发现,不少企业都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订单班,合作开设相关课程。比如跨国企业金光集团APP,在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淄博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开设现代学徒制班,和齐鲁工业大学合作开设制浆造纸相关课程,培养造纸行业应用型人才。
“很多德国企业看到我们有双元制职教产业园而坚定地选择太仓,因为产业园可以为德企以及其他企业提供高素质的技能人才。”7月17日下午,在江苏太仓对德产业合作推介会上,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罗银特意把教育单独作为一块内容向参展商推荐。
2024年10月,太仓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入选第二批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服务太仓高新区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和工业母机三大产业创新集群。
链博会上,教育虽未直接登场,却在幕后激活创新、支撑产业、锻造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记者 欧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