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三个聚焦” 赋能智能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充分就业


发布时间:2024-11-14 浏览量: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瞄准智能制造行业发展,通过优化专业布局、深化校企合作、强化职业素养培育等途径,把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大学生“全就业周期”,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7%以上,专业对口率保持在82%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超过95%,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聚焦需求侧,提升岗位产业“匹配度”

一是优化专业布局。学校坚持紧盯产业急需,主动策应江苏制造强省对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对接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专业紧跟产业走,着手布局专业调整,以物联网应用技术、数控技术两个专业群建设为龙头,构建契合地方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物联网技术类、智能制造类、机电技术类等7个专业群,形成以2个国家级、2个省级和3个市级重点专业群为骨干的专业群体系,有效提升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匹配度。二是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学校按照校企合作全过程贯穿的思路,瞄准无锡465产业体系,校企共建8个产业学院。同时学校还与江苏电力装备有限公司、一汽铸造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等50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设立90多个稳固的工学结合实践基地。持续开展高质量定向培养班,先后与戴姆勒股份公司、SK海力士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同组建20多个培养目标更明确、就业方向更精准的定向“订单班”,实现企业提前介入学生学习生产过程,学生提前掌握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达到了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学习内容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大大缩短了学生毕业入职后的磨合期。学校与一批企业建成互信融合的命运共同体,校内建有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训基地,校外建立200多个顶岗实习基地,为毕业生开拓更多优质实习实训和就业平台。

二、聚焦供给侧,提高人才培养“显示度”

一是推动德技融合。学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将人才培养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校企共同设置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加强学生管理、共同实施双向考评的“六共”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岗、课、赛、证、训“五位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学生在校学习和未来职业要求有效衔接。同时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在技能教授中浸润和培养“工匠精神”,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努力实现德技并修。相关改革研究成果获2022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二是推进专创融合。学校突出学生能力提升,引导全人发展,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了融通识课程、隐性课程、专题教育、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等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通过开设虚拟创新班、创新班、开源创新创业学院,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个个被施耐德、西门子等国际大公司企业高薪抢。近两年,学生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学生每年申获专利170余项,获得各级各类创新竞赛奖项达500多项。2024届毕业生双证率100%,高技能证书获取率达21.28%,专业复合型人才比例超70%,创新创业型人才比例达14%,在智能制造领域高端岗位就业率达44.19%。

三、聚焦实施侧,增强学生就业“满意度”

一是强化就业领导,让学生定心。学校坚决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专班,研究部署、统筹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就业工作实施方案》《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党委书记、校长分别带队深入企业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毕业生就业。各二级学院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院整体规划和重点任务,二级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学工干部分工负责、挂图作战,建立就业工作台账,确保毕业生各项就业政策落地落实。二是拓宽就业渠道,让学生放心。学校主动与重点企业、校友企业等联系,拓展学生就业渠道,丰富岗位信息,为毕业生积极寻求线上求职指导、职业测评新渠道。学校持续推进重点行业校企恳谈会,邀请区域知名企业进校,探讨人才培养反馈、校企合作空间等。同时开展了“乐学锡职”生涯指导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核心能力培训、“百日冲刺”就业促进行动和毕业后跟踪服务等就业指导与服务活动。还充分发挥朋辈带动效应,组织优秀校友“母校有约”系列讲座、“实习归来话成长”系列分享会,更加精准服务学生就业。三是提升就业精准度,让学生宽心。强化技术赋能,建立“互联网+”就业信息推介模式,充分利用江苏省就业网络联盟和学校就业网站、官方APP、官方微信等及时收集、发布就业信息。推动“智慧就业”建设,大力推广使用就业信息精准推送系统,智能匹配学生就业意向、信息接收习惯和招聘岗位信息,实现招聘信息与毕业生个人情况、就业意向数据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手段推进精准就业,进一步提升毕业生求职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