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互通 深度融合 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与芜湖港合作办学案例


发布时间:2011-01-21 浏览量:

 

校企互通 深度融合 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与芜湖港合作办学案例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基本要求。但它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要求。要把这个要求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它在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各院校、各专业都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实现校企合作的最佳实现途径。我们的初步的做法是校企互通、深度融合,校企成为人才培养的共同体。基本内涵是: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
 所谓全过程,指从专业设立到专业建设,从学生进校到学生毕业,企业全程参与;全方位,指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构建、课堂教学、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顶岗实习和订单就业,企业全面参与。
一、校企合作领域全面拓展
1.校企共商新设专业
2006年上半年,根据学院十一五规划,每个系专业要达到4—7个。学校要发展就必须增设新专业,设计什么专业?根据我院国贸系已有专业一个是外贸方向,一个是外贸运输方向的情况,结合在市人才市场和网上调研了解到得情况,我们考虑芜湖是安徽最大的外贸口岸,有皖江最大的外贸码头和集装箱中转港,初步决定再增设一到两个外贸运输方向的专业。有了这些初步的想法后,我们到了当时全市仅有的三家上市公司之一,也是全国28家骨干港口之一的芜湖港,受到董事长孙新华先生的热情接待。
孙新华董事长从国家大力开展港口建设的情况,和芜湖及皖江地区外贸运输的发展情况,以及芜湖港自身的发展情况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举办外贸运输方向的专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随后的走访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又一起分析了我们国贸系的专业情况,师资条件等,决定申请设立港口业务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两个专业。
2. 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专业设立申请被教育厅批准后,我们再次来到芜湖港与孙总会商具体的校企合作事宜,得到了孙总的大力支持,他谈了自己的一系列构想,并安排分管人力资源的副总裁高明先生作为校企合作的主管领导,培训中心主任唐贤杰先生与我们一起起草合作办学协议。通过友好协商,很快就确定了内容丰富的合作办学协议,于2007年10月22日举行了隆重的合作办学签字仪式,并成立了合作办学领导小组,确立了合作的内容与形式及其实施办法。根据协议,港口、集运两个专业的所有教学班一律冠名为“芜湖港班”。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正式建立起来。
3. 校企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在前一阶段的“校企合作”基础上,我们于2009年10月成立了“外贸运输类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其中的企业成员以芜湖港为主,孙新华董事长亲自担任主任委员,高明副总裁任副主任委员,国际集装箱码头分公司总经理舒忠祥、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尹增年、培训中心主任唐贤杰、理货分公司总经理鲁朝阳等担任委员。同时邀请中外运、中远、中海等省内外知名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参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立,为校企合作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专业人才供求信息,使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能够紧跟行业、企业用人的要求;
二是协助学校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能够体现出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标准。
三是指导、参与相关专业的教、科研活动,自成立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以来,相关企业的管理人参与了我校的多个教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4.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港口业务管理专业和集装箱运输管理两个专业设置的之初,双方的合作协议还在协商的时候,芜湖港就选派了由时任副总裁兼朱家桥外贸码头分公司总经理的李健先生,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小组,与我们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他们从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出发,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思考,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与我们共同完成了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以后的历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芜湖港都全面参与,根据行业、企业发展的新情况、新技术提出建设性意见,使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始终反映企业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5. 芜湖港各级领导、业务骨干参与课程教学
专业开办三年多来,芜湖港已选派副总裁李健先生、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尹增年先生、国际集装箱码头分公司总经理舒忠祥先生、培训中心主任唐贤杰先生、企业文化办公室主任杜丽女士、国际集装箱码头业务部经理王绍俊先生、理货分公司业务经理吴安平先生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分别讲授港口市场营销、港口企业管理、船舶积载、集装箱装箱工艺、集装箱码头业务管理、外轮理货业务、芜湖港企业文化等专业技能课程和企业特色课程。
6. 参与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进行课程和教材建设,对于我系年轻的专任教师来说,最大的困难,就在于缺乏工作经验,不了解真实的工作过程。因此这两项工作的开展,更离不开芜湖港和各个合作企业的全面支持和全面参与。他们的业务专家精心整理各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并注明每个工作环节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我们专任教师在此基础上坐坐“填空题”就行了。
7. 企业文化全面融入
首先,在芜湖港班开设芜湖港企业文化特色课程和专题讲座;
其次,利用展板、宣传栏、班级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介绍芜湖港企业文化;
再次,实习学生积极参与企业文化活动,如,体育比赛、大合唱比赛、文艺汇演、岗位比武等等。
通过企业文化融入,使学生在校期间即能了解职场的文化环境,树立职业道德,做好由学生到员工的心理准备,从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8. 设立“芜湖港奖学金”。
为激励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努力学习,发奋成才,2008年3月,芜湖港董事长孙新华先生从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主动提出设立“芜湖港奖学金”,并于5月份制订了实施办法。目前,芜湖港共为“芜湖港班”学生颁发了两届奖学金,并在学院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
二、以“轮岗”为枢纽实现顶岗实习的精细化管理
顶岗实习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途径和必要环节。 “芜湖港班”的顶岗实习分为教学顶岗实习与毕业顶岗实习(即就业性实习)两个阶段,分别在第五学期、第六学期进行。为使顶岗实习切实收到实效,我们以“轮岗”为枢纽,实施精细化管理。
1. 系统设计,整体安排
根据双方共同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港口业务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两个专业实行“2+0.5+0.5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学年完成理论课程和校内实训课程的学习,第五学期到企业进行教学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学期转入毕业顶岗实习。
2. 实习前的准备
我们在第四学期的期中前后,即每年的四、五月份,即到芜湖港人力资源部协商教学实习的安排,确定实习生人数、实习岗位、轮岗安排、过程管理、考核等相关事宜。
在第四学期期末,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并进行基本的安全教育,完成学生分组,把实习手册发到学生手中,7月1日学生集中进入芜湖港。
3. 过程管理
711130教学顶岗实习;121630毕业顶岗实习)
安全教育:7月1日,1天。学生进港后,先在总部进行一天的安全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
分公司安全教育:7月2日上午,半天。
上岗:根据事先分组的情况上岗,7月2日下午,将学生分派到各个部门,由芜湖港指导教师带领他们正式开始实习。
轮岗:一般在一个月到一个半月进行一次岗位轮换,使学生为期五个月的教学实习中,能基本在专业所对应的各个职业岗位上轮训一遍。
制度保障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芜湖港班”教学顶岗实习管理暂行办法》;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芜湖港班”毕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
组织保障:
——学生自主管理,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在每个小组设组长1任,副组长1任。其次是班委会、团支部在实习期间转为实习管理委员会。
——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共同管理。
——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不定期走访。
——芜湖港按员工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管理,由实习生所在部门与分公司人力资源部共同进行。
——校企合作实习工作领导小组,重大问题由领导小组协商处理。
总的原则:校企双方共同管理,比方说,学生请假,须先经过芜湖港的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报部门经理审核,由人力资源部经理审批同意后,再由学校指导教师签署意见,两天之内由班主任审批,达到三天的,由总支书记审批。
4. 考核
学生教学实习期间,我们设计四个考核项目,并分别评出成绩,记入学籍大表。
第一个项目:学生在教学实习期间,须填写实习日志;企业按员工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这两个环节结合起来作为一个考核项目,各按50%的比例计算总评成绩。
其余三个项目,是学生在轮换的实习岗位中,选择三个岗位撰写实习报告,由企业与学校双方的指导教师共同评价、打分。
5. 总结
教学顶岗实习的总结分两个层次,一是个人总结,个人总结在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里。二是召开实习总结会,由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芜湖港分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学生代表10人参加。对实习好的做法、存在的问题、将来的改进方向进行讨论。
6. 毕业顶岗实习
11月30日教学顶岗实习结束后,转入第二阶段,即顶岗实习阶段,实际上就是就业性顶岗实习。这一阶段,学生具有了企业实习员工的身份,正式按员工的要求进行管理,并给予实习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
三、实现“订单”培养
首届“芜湖港班”两个专业共有66名学生到芜湖港顶岗实习,经过两次的双向选择,最后有35名学生留港就业,比例高达53%,初步显示出“订单”培养的特色。第二届“芜湖港班”两个专业有60名学生赴芜湖港实习,有37人留用,比例达到了61.7%,比上届提高了8.7个百分点,订单培养的特色进一步凸显。
在探索“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与合作企业采用了两次双向选择的方式,第一次,在由教学顶岗实习转入毕业顶岗实习时,因为这时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学生可以就业了,所以给他们安排了一次双向选择的机会,想到其他地方就业的,可以不转入第二阶段;第二次,在毕业生顶岗实习结束前,即6月份,再给学生一次双向选择的机会,不愿留港工作的,可以另行就业。
四、成效
经过深化校企合作,强化校企互动,使我们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1. 提高了学生就业率,提升了学生就业层次:
与芜湖港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来,我校“芜湖港班”两个专业两届学生共有共有126人赴芜湖港实习,其中有72名学生留在芜湖港正式就业。经过两次的双向选择,最后没有选择留在芜湖港就业的学生,由于有了5个月到1年的顶岗实习经历,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深受其他港航运输企业的欢迎,使港口业务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两个专业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了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70%以上。
2. 从双证书到多证书,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积极踊跃:
学生在实习中了解到职业资格证书对就业的重要性,大大增强了他们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比我们老师的宣传、鼓励效果好得多,很多学生都拿了两个甚至三个证。为满足学生参加认证的需要,我们先后申请了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国际货代等职业资格认证考点,并鼓励学生报考报关员、报检员职业资格。
3.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
在顶岗实习的真实工作环境里,学生们真正认识到了英语对从事外贸和外贸运输工作的重要性,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普遍提高,他们的想法反馈到一、二年级的学生中,又带来联动效应。有努力就有收获,几年来我系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稳定提高。以08级为例,他们还在2年级时,就有70%的同学通过了四级。20%以上的同学通过了六级。
4. 技能大赛成绩喜人
几年来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技能大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8年、2009年我系学生代表学院参加安徽省第三届、第四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先后取得金奖一项,银奖一项,铜奖二项的优异成绩。
5. 质量工程硕果累累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使我系专业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在五个专业中,相继有报关与国际货运、港口业务管理两个专业被评选为省级特色专业。另外,几年来,三年来专业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2篇,获准立项了二项教研课题。
6. 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明显提高
深化校企业合作的过程中,相关专业的专任教师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实践条件。专任教师可以利用驻港带队机会同时得到了职业锻炼的机会,熟悉外贸物流企业的业务和管理流程。另外,专业教师还可以利用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经常性的与来自芜湖港的兼职教师互相交流,相互学习,从而获得许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丰富了日常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几年来我系专任教学的双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