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职业教育大学语文课程创新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1-09-30 浏览量:

随着党中央十八大的召开,在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文化强国精神的推动下,中国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事业迎来了跨越发展的春天。然而,由于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艺术职业院校也同样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专业与文化兼顾,教学与实践并重已成为艺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文化课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树立起培育人文素养、服务专业艺术的全新教学理念。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作为艺术职业教育的基础课,肩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奠定基础的重任。人文素养不仅影响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严重制约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因此,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专业艺术人才质量的内在需求。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实践能力,将大学语文课程与艺术类各专业课程有效衔接与融合,从而增强大学语文学习的职业性与实用性,已经成为当今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 正视学生现状,立德树人,完善教学内容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谓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正常的个体所实施的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的活动。由于社会上一些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艺术职业院校本身生源的特殊性,目前艺术职业院校最欠缺、最迫切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专业好未必优秀,真正的优秀是人格的完美。学会做人远比学知识、学专业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而后是学知识、学专业。要让学生学做知书达理的文明人,学做有骨气的中国人,学做睿智进取的现代人,学做志趣高雅的艺术人。因此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荣辱观、人生观至关重要,这是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事业繁荣发展最基本的保障。

1.通过文学作品或历史文化名人引领大学生塑造高尚品格。

树人之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育人的根本。与各专业院系只是面对局部学生所不同的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始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同时,大学语文教学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经典,对大学生高尚品格的塑造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既有孔子、孟子等儒学宗师的《论语》、《孟子》,也有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还有历经无数磨难,依然积极乐观的苏轼《定风波》,这些经典名篇对当代大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百行德为先”。中国自古以来,上至天子皇帝,下到庶人百姓,都以修身为本。中华传统美德讲究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圣先贤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其核心思想是仁爱。圣贤教我们做人应有“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胸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信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态度。这些文化精髓不仅是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更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面对当今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一些社会现象,高等艺术职业院校应当有针对性的把国学经典纳入常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并深刻领悟其精髓,让中华传统美德滋润一颗颗年轻的心灵,使他们在愉悦中接受古圣先贤思想的熏陶,从而逐渐塑造完善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2.降低知识难度,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目前,高等职业艺术院校生源综合素质急剧下降,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严重受挫。同时,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迷恋网络、贪图享受,认为学习文化无用,所以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然而,艺术类学生又有着活泼开朗,思维活跃和善于表现自我的优点。针对这一客观实际,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学习困难,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本着“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原则,正视学生现状,扬长避短,通过降低知识难度,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营造出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必须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学生的文化基础和行为趋向,知道学生缺少什么、需要什么,真正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因材施教,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现代剧作家曹禺先生的《雷雨》节选时,教师应重点分析尖锐的戏剧冲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并通过神态、动作描写,深刻领悟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充分展现他们的表演天赋,学生们积极踊跃,兴趣浓郁。通过栩栩如生的表演,既熟悉了剧情、理解了戏剧人物的性格内涵,又发挥了艺术生乐于表现自我的特长,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可谓一箭双雕。可见,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一定要把教学内容演绎的如何精彩,也不一定具备如何精湛的专业知识,而是要善于搭建好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融入课堂,让学生的思维指引教学过程的趋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摒弃以往“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开设普通话水平测试,增强语文实用性与实效性。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工作。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和语言文字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工作步入了规范化的轨道。2003年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中专、职业学校要普遍进行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当今社会对优秀艺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现代企业更为看重人才的内在素养和潜力,把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能力作为人才考量的重要标准。艺术职业院校应当本着对学生、家长高度负责的态度,始终围绕以学生就业为本的理念,把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在工作中能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具体来说,对于声乐、音乐教育、学前教育、舞蹈教育、影视表演与主持等专业,应当作为在校学习期间的必修课程,把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正式纳入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中。这样就使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从注重实用出发,切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展现艺术职校生的风采。

二.创新教学模式,寓教于乐,丰富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可以概括为人文精神、科学态度、艺术情怀和生活情趣。如果说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叶,那么文化底蕴就是根,只有根深,才可能叶茂,可见,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定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是高等艺术职业教育长期而艰巨的使命,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对此更是责无旁贷。因此,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课教学,以文化的视角去认知专业艺术知识,促使学生更好的热爱专业、学习专业。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要求语文教师不仅掌握系统精湛的科学知识,还应具备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深刻地解读教材、熟练地驾驭教材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创造出生动活泼、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用渊博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1. 大学语文与音乐艺术的融合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 诗歌和音乐被称为姊妹艺术,正所谓没有不需要歌唱的诗,也没有不需要诗的歌唱,诗歌文学的语言本身逐步发展成了极具音乐美感的固定的格律形式。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声、强弱、节拍等要素能够体现出诗歌趋向于音乐。我国古代作品《诗经》《楚辞》等都受到了音乐的影响,能够使人们深深体会到音乐的律动,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现代散文、小说等都具有浓重的音乐色彩,在音乐与文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二者之间是相互结合的。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在诗歌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而音乐与诗歌的契合是对人的心灵情感的最佳诠释。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灵活地运用音乐,以声传情,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创造愉悦生动的教学氛围,使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富于情趣,以此达到寓教于乐的目地。因此,教师在讲授中国古典诗词时,要善于引导学生从音乐艺术的角度去鉴赏。例如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首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句运用了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这里通过关雎鸟求偶的叫声来起兴,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此比喻青年男子对美丽姑娘的爱慕之情。比兴手法一直沿用了两千年,这也是我们现代民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在这首家喻户晓的民歌中由东方冉冉升起的红太阳引出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这样的比兴手法塑造的形象鲜明生动,赋予感染力。半个月亮爬上来,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在这首青海民歌当中,由天空上升起的一轮皎洁的明月写起,表达自己对心爱姑娘的真挚爱恋,这样的比兴手法使情感表达含蓄隽永 委婉生动 甚至现代流行歌曲也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周杰伦)“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鸿雁》在这首歌中借天空上一对对飞翔的鸿雁,表达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深深的眷恋……这些歌曲都很好地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一些看似枯燥的文学知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授,教师鼓励学生以演唱的形式体会民歌中的比兴手法,语文课堂上传来阵阵悠扬婉转的歌声。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意识,在美感中动之以情,在愉悦中晓之以理,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尤其是对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定会有一箭双雕的快乐!

白居易的《琵琶行》历来被誉为是一首千古绝唱,中国古典诗词中, 在音乐描写方面还没有超过的。诗人白居易对琵琶音乐旋律的描写真可谓出神入化。例如在《琵琶行》中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抢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文字是诗人集中对琵琶声的描摹,酣畅淋漓的音乐描写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因此,对《琵琶行》的赏析,教师要善于从美学的角度去分析诗歌的情感美、绘画美、语言美,还要重点引导学生去用心感受诗人展现了怎样的音乐美,然后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去思考,诗人又是如何将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听觉,如何沟通了文学与音乐的联系。“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滑”、“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抢鸣”、“如裂帛”……引导学生体悟诗人运用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描写虚无缥缈的无形音乐,感受诗人通过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等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来展现琵琶声的跌宕起伏。这样的引导与启发,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对诗中的音乐描写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对文学与音乐艺术的审美境界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样的诗歌鉴赏课也一定会使器乐专业的学生受益终身。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南唐亡国之君李煜的代表作《虞美人》,作为他的绝笔之作,自问世以来,以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传唱千古。在讲授这篇小令时,重点是围绕一个"愁" 字,引领学生反复体会词人从"一国之君"的荣耀沦落为"阶下囚"的屈辱,从而挖掘他心灵深处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为了更好地理解词中的意境,可以播放多媒体音乐与视频,在教师的带领下声情并茂的演唱这首《虞美人》歌曲,一曲终了,同学们沉浸在凄婉感伤的音乐氛围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诗词都可采用这种教学形式,如岳飞的《满江红》、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一剪梅》、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等。像这样把古典诗词的演唱纳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常态中去,鼓励学生或学唱、或老歌新唱、甚至还可以大胆地尝试创编词曲,学生们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登上讲台深情演唱。这样,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尝到参与的乐趣,既充分发挥艺术生的专业特长,又极大地调动了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在乐学中健康成长!

2.大学语文与绘画艺术的融合

文学与绘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被称为是一对紧密相连的姐妹艺术,文学利用语言文字而诉诸于大脑的思维艺术而绘画则是通过线条、构图、色彩而诉诸于大脑的视觉艺术这种思维与视觉的交融,更多的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当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中的句子,诗人描绘了一幅暮秋时节,新雨过后的山村清新自然的画卷:在那人迹罕至的山中,山雨初霁,初秋的傍晚,空气非常的清新、爽朗。天色已暝,却有一轮皓月当空,月光照在如盖的青松上。在月光下,清洌的山泉,闪闪发光,潺潺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山有水、有月有松、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从绘画的角度来看,画面线条是明确,色调自然、层次分明,轮廓清晰。王维善于将线条、构图、色彩等绘画技巧融入诗歌创作,运用赋予灵动的文字唤起读者对光、色、声、态的联想与想象,在诗中创造出生动的富有情趣的画面, 营造出了和谐自然的审美境界,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美不胜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大学生从绘画、美学的专业角度去感受与思考,更好地领悟和挖掘诗歌的内涵,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大学语文语文教材中,像这样文学与绘画艺术相得益彰的经典名篇,可以说数不胜数。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千百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人开篇便就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绚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弘。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意象壮阔。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蓬勃的生命力。皎洁的月色朗照在浩瀚的江面江水曲曲折折地绕过花草遍生的原野,月色如银泻在一簇簇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诗人在全篇中始终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描绘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奇妙绚丽的艺术境界。 “是诗中的主旋律,它仿佛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诗情随着月轮的升与落而起伏变换。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美的诗歌艺术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远近相宜、动静相生,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又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卷,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典雅的意境美。在鉴赏《春江花月夜》一文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去感悟体味,还可以采用吟诵法、讨论法和设疑法启发思考,领悟作者是如何将绘画技巧融入景物描写之中,这样的教学引导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大学语文与戏剧艺术的融合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把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是以塑造舞台形象为目的的直观艺术。戏剧知识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大学语文教材中里都安排了古今中外经典的戏剧作品。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曹禺的《雷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茱丽叶》等经典戏剧篇目。剧艺术介入大学语文教学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分角色朗读就是最简单可行的方式。因为在分角色朗读中包含了对人物语言的把握,继而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没有对人物性格的深刻理解,就不会有出色的朗读。而把握人物语言、理解人物性格在话剧表演中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让学生围绕剧本扮演恰当角色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例如在讲授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时,重点解析第三折中窦娥上法场时的唱词,以及发下三桩誓愿时的性格分析,然后让学生扮演剧中人物角色,在生动的表演中感知善良贤惠的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深刻理解窦娥不屈的反抗精神。学生们热情参与,表演得有声有色,在教师有意识地引领下,很自然地进入了博大精深的戏剧天地。

5.大学语文与舞蹈艺术的融合

舞蹈是肢体语言的艺术,它通过不同的肢体形态与神态来表情达意的,这里的意就是指无形的语言,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见舞蹈艺术与语言是一对不可分割的亲姊妹。同时,文学作品为舞蹈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将其良好的故事结构、人物塑造、情感发展等诸多方面展现出来,为舞蹈提供了良好的蓝本。好的舞蹈作品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出色的舞蹈文学台本,它是情感表达和艺术内涵的深度支撑。古往今来,有许多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和现当代文学作品被搬上舞台。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古典舞剧《林黛玉》、现代舞剧《文成公主》等,正是因为人们比较了解这样的文学作品,所以很容易与改编后的舞蹈作品产生共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小雅·采薇》。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乡盼归的情怀。“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出自南朝民歌《西洲曲》,诗中描绘了一位温情脉脉的江南少女,含羞采莲的情景,细腻巧妙地表达了少女刻骨铭心的爱恋与相思。由于《采薇》与《荷花舞》已经是成熟的舞蹈作品,在讲授这类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美轮美奂的视频片段,诗、乐、舞的完美融合,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艺术殿堂。使学生充分感知舞蹈的形体美、服饰美、神态美、动作美,感受文学与舞蹈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文学与舞蹈艺术的激情与热情。当舞蹈专业的学生们懂得了“真正的舞蹈是来自于心灵”这个道理时,这堂语文课的教学就获得了最佳效果,学生们在诵读中感悟,在想象中充实,在碰撞中觉悟,在思索中成长! 

三. 关注学生个性,因势利导,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1.营造融洽民主的课堂氛围

目前,职业教育是以社会的需求、学科的体系和学生素质的培养为三基点,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的教育理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因此,进行创新教育,首要条件是教学民主,融洽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乐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均等的成功机会和愉快的学习情绪,保证学生主体全程参与教学活动,并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教学的主体性、愉悦性、差异性等民主化的特征,创设包含鼓励、赞许、欣赏等积极成分的课堂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和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化教学模式,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

2.采用科学的综合评价方式

高等艺术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应当摒弃长期以来单一的评价方式,采用更科学的综合评价方式,将学生的平时成绩更多地纳入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平时成绩不仅包括考勤、课堂提问、思考题,还应当包括诵读、吟唱、表演以及课外参与文学实践活动能力等。这种综合评价,不是仅仅通过一次偶然的考试来决定成败,它更全面更能够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 ,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意识,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

3.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艺术职业院校的学生,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⑴ 强化口语教学,培养学生敢于交际、善于交际的能力,定期举办班级或校园辩论赛、主题演讲比赛、诗词吟诵会等,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现力,又增强了职业素养。

⑵ 组织学生成立文学社,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给文学爱好者搭建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

⑶ 鼓励学生创编课本剧并进行校园交流演出。例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刘姥姥进大观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窦娥冤》《雷雨》《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茱丽叶》等等,这些名著名篇都可以改编成课本剧,对于艺术生来说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⑷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关中民俗博物院、党家村和太史公祠等研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名人,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定期调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鼎力支持专业实践活动。

高等艺术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的闭门造车的教学方式,定期到各个专业院系调研,依据当前学生的专业实践需求,在不影响整体进度的前提下,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从而填补学生的知识欠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例如针对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华清池演出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戏曲专业的学生排演传统折子戏《杨玉环》,教师就应及时补充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在学生了解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分析唐玄宗李隆基与宠妃杨玉环悲欢离合的经过,通过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详尽地解析人物性格特点,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比如针对学前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儿童剧中的情节与人物角色分析,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进行年度专业汇报;还可以与音乐院系合作,定期举办古典诗词吟唱会。这样,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学语文教师定期积极主动地与专业院系沟通,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密切配合并鼎力支持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一定会使学生获得文学与专业学习的双丰收。

总而言之,作为新时代高等职业艺术院校的语文教师,应当围绕以学生为本,服务专业,突出个性的教学方针,坚持文化与专业兼顾,教学与实践并重的职业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为中国高等职业艺术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为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马青,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教师,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