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缺陷毁不了美国制造声誉


发布时间:2010-07-31 浏览量:

 

    苹果iPhone4出现信号缺陷的消息令很多人高兴不已,以为就此就能破除各国消费者对美国制造的迷恋。不过,笔者认为,美国人近100年来对质量的重视与创新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制造”的品质声誉也不会因为苹果这一起事件而蒙尘。

    早在100年前,美国就已生产了占全世界一半的产品,并凭借质量优势销售到全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产生了世界第一批质量工程师,由专门的协会负责提高美国企业的质量竞争力。这种质量兴国战略后来为日本二战后学习,用来摒除日本产品“假冒伪劣产品”的形象,制造出精益、优质的产品,一度超越已变得“傻大笨粗”的美国货。不过,美国并没有就此认输,在戴明、克劳士比和彼得斯等管理大师的骂声中,美国制造企业迅速反省,又创造出高品质的苹果等“酷炫产品”。尤其是质量意识与文化,已经得到美国社会的承认。自里根总统起,美国就开始设立由总统亲自颁发的“国家质量奖”,小布什上任后有一次有意让副手去颁奖,结果许多美国人写信抗议,指责他无视国家的质量战略。

    然而,随着“日本制造”、“韩国制造”汲取美国经验,相继成为高品质代名词,已经遍布全球的“中国制造”却迟迟未能延续灰姑娘的故事,穿上“高端产品”的水晶鞋变身为公主。在长达30多年的历程里,人们更习惯扩张数量,而不是追求品质。尽管我国在15年前曾提出“质量兴国”理念,但很大程度上已经被“GDP主义”的喧嚣掩盖。以城市建设为例,中国城市往往习惯于多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追求“量大”的刺激,而关乎城市“质量”的下水道却始终停留在“现代化”前的水平,结果一下大雨,问题就凸现出来。至于企业,笔者发现,许多企业更喜欢可炫耀的东西,只图一时痛快,出名就好。过去20年,我们看到的是秦池、三株、爱多、三鹿、巨人等曾经的企业“巨人”的跌落,还有吃、喝、用一系列质量丑闻。可以说,正是这种缺乏品质的数量扩张,才让中国人普遍缺乏安全感。同时,数量总是与残酷的价格战相伴,企业走入市场,只能一路狂奔,把油门踩到底,却不知道如何让油门和刹车取得平衡,更不解质量时时与价值相随的道理,这是导致中国产品“低质廉价”的主要原因。

    正是由于这种重量不重质的现象,国人对本土产品信任有限,以至于中国企业在本土市场的竞争中也败给外国企业。许多年前,北京王府井曾经有一家发誓要打败麦当劳的中餐连锁店“红高粱”,虽与麦当劳当街叫板却迅速败北,原因就在于其质量理念与服务标准无法与麦当劳抗衡。

    在国际经济舞台上,通过价格战推销产品很容易招致其他国家的反感,但通过品质的魅力潜移默化占领他国市场往往不会触及当地企业的既得利益,效果显著。当年,日本汽车成功进入美国市场,就是凭借其产品质量较美国车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优势。然而,“败也萧何”,由于把质量放在销售和利润之后,丰田汽车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此,虽然日美制造业均出现严重的质量缺陷,但仍有许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目前,由于质量缺陷这一障碍,“中国制造”仍处于追赶者的位置,短期内不可能战胜美国的产品。在未来世界制造业版图内,中美企业玩的是拼图游戏,并不存在谁替代谁的问题,所谓“猫有猫道,狗有狗道”,但中国企业的崛起,一定要以“中国品质”为表征。中国企业最应该做的,就是要多从美日企业那里学习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技术,而不是对美日的质量丑闻幸灾乐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