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厅与联想集团战略合作仪式在南京举行


发布时间:2015-11-27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合作育人,选对企业很重要

  11月20日,江苏省教育厅与联想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南京举行。“与联想集团的战略合作,将推动江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升,职业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签约仪式上,江苏省教育厅巡视员杨湘宁和联想集团副总裁李祥林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院校寻找伙伴有了挑挑拣拣的底气

  应该说,这次签约是企业方联想集团的一次主动出击。据联想集团教育培训事业部总经理王鲁介绍,联想在世界财富500强公司中排名231位,在全球有6万多名员工,拥有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服务网络,目前集团正致力打造中国3C产品(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第一大服务平台。

  “企业对校企合作有着原生的需求。”王鲁说,对于联想集团来说,这种需求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文化、管理实践输出的需要;二是产业链资源整合的需要,包括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生产制造的合作;三是人才的获取需要,除企业自身的人才需求外,还要帮助上下游合作伙伴进行人才储备。正是出于这些需求,联想集团主动找到了职业教育强省江苏。

  对于江苏省的职业院校来说,像联想这样的大企业主动找上门来,并不是第一次。江苏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尹伟民告诉记者,江苏省职业院校每年企业“订单式”培养规模占到全省招生规模的20%,通过“引企入校”“入厂办学”,建成了60多个技术先进的校内工厂和50多个场景逼真的厂中教室,这些合作企业很多都是国际国内知名企业。

  “德国宝马汽车公司给我们捐赠了1000万元的车辆设备,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捐赠了300万元的车辆设备,我们学校是宝马、通用在华东地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姜峻自豪地说。

  过去提起校企合作,经常用的一句话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描述企业缺少合作的热情。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钟名湖说,存在过这种情况,但这已经是“老皇历”了。他把校企合作分成了三个阶段。在1G时代,确实是学校一头热,主要是学校向企业索取,企业在学校设立一些奖学金。到了2G时代,校企合作更加深层次,主要形式是“订单培养”,除了获得人,企业没有其他的动力。到了3G时代,院校开始与企业共建利益共享平台,这时寻找合作伙伴时已经有了挑挑拣拣的底气。

  新兴企业和产业链上游企业受青睐

  那么学校在“挑挑拣拣”时,都看中企业的什么?什么样的企业能进入政府和学校的视野?答案就是联想这样的企业。作为根植中国的国际化企业,联想凭借完善的IT工程师培训和认证体系、先进的IT人才培养机制、优秀的企业管理与文化实践,培育了众多IT技术和管理人才,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师实训经验、与学校合作的经验。

  “我们在做顶层设计时,希望学校选择的企业都是不同行业中顶级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有先进的技术,还富有责任感和企业精神,通过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学生无论是岗位技能还是职业精神,都会获得很大提升。”尹伟民谈起这次由省教育厅出面签署全面合作战略协议初衷时这样说。

  对于院校来说,特别看重选择产业链上游的企业,钟名湖告诉记者:“因为这样的合作才能长久。”他们学院和一些中小企业开展过“订单班”,但合作时间都不长,因为“订单班”开展几年后,很容易使企业出现员工“同质化”问题。如果选择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则可以避免此类问题,校企可以共同为产业链下游的多个企业输送人才,通过这种方式使企业增殖。

  而联想这样的新兴高科技企业更是受到院校的欢迎,因为这类企业颠覆传统的互联网思维,总是能给院校带来启迪和种种惊喜。比如,在签约仪式上,王鲁向院校长们透露,联想将推出一个叫“想帮帮”的手机应用程序,构建消费类电子产品维修的O2O(线上线下)平台,这个工程师平台将面向整个社会开放。“今天你们校长想的还是如何帮助学生到企业就业,明天,你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创业。初步测算,我们这个平台需要20万名工程师。”王鲁说。

  “通过O2O平台让学生自己成为老板,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钟名湖兴奋地表示。

  企业要有“向前500米”的勇气远见

  当前,一些大企业已经尝到了校企合作的甜头,主动找到学校。但也有一些企业认为,参与职业教育会增加其成本。毕竟在现有的制度环境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还没有税收优惠措施的激励,似乎“无利可图”;加之当前我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不完善,企业无需为人才培养付出成本的情况下也能招募到人才。种种因素影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开展的校企合作大多流于形式,其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没有全方位开展合作。

  “其实,从企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参与校企合作可以推动企业健康发展,降低其为人力资源付出的成本,同时也是其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体现。”南京商业学校校长殷树风说,“企业要有把用工往前推500米的勇气和远见。”

  殷树风说,他在和苏宁家电的老总谈合作时,就给企业算了笔账。“往前推500米,把企业培训放到学校来做,企业不亏,因为用的是国家的教育资源,这是其一;企业招工能做到适龄人口的全覆盖吗?不能,即便是苏宁这样的大企业也不能。而我们学校能,我们学校可以面向整个区域的适龄人口招生,我们在招生时就可以把企业的信息和用人需求植入进去,三年下来,学生还会不认同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吗?即便最后学生离你而去,那也是企业的问题,企业需要反思的是为何自己没有吸引力。”

  姜峻说的则更加直接:“我们给企业的是对企业文化认同的‘学院派’,很纯净、没恶习,企业自己到社会上招到的员工是什么样则不好说。”

  另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时,还有一个额外的收益,就是重要信息的获取。校长们有着这样的自信,在信息获取方面,职业院校比中小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因为职业院校尤其是公办职业院校的主管部门多为各局、部委以及大型国企,这些部门掌握着大量的政府前沿信息和企业发展需求信息,可以以较快的速度传达给学校。

  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有34.52%的中小企业不知道政府有鼓励校企协同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政策,有5.95%的企业完全不清楚这类政策。由此不难看出中小企业在信息获取方面的欠缺。

  “所以也不能单纯说企业就缺少把用工往前推500米的积极性,有的企业想的确实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有的企业却是不知如何推。这就需要媒体更多地宣传校企合作对于企业的意义,和实现校企合作的途径。当然政府的主导作用也不能或缺。”殷树风说。(记者 翟帆)

  《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26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