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敢啃硬骨头,改革进深水区


发布时间:2015-01-14 浏览量: 信息来源: 记者 徐隽 来源:人民网

 

社会治理

  步入法治共治新境界

  “明年除夕要放假!”12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201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

  早在12月初,受有关部门和单位委托,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中心就曾对春节法定节假日安排,以社会抽样调查和网上调查等方式公开征求意见。网上调查结果表明,70%网友赞成除夕当天放假。

  在重要公共政策制定前征求公众意见,现在已越来越常见。2014年,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北京召开听证会,即将告别“地铁2元时代”;河北廊坊召开阶梯水价听证会,水价标准不作调整……

  公众参与是为了在多元利益诉求中寻求最大公约数;依法治理则是为了在自由和秩序的价值冲突中寻求平衡。

  酒后驾车曾备受诟病,因酒驾导致的交通事故和人身财产损失一直居高不下。3年前,“醉驾入刑”,如今,全国因酒驾、醉驾导致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法律实施前分别下降25%和39.3%。

  社会治理,是综合治理,光靠哪一家都不行,必须发挥社会共治的作用。

  在四川西昌,“最差小区”“最脏街巷”“十类不文明行为”等“最差”评选活动引发社会关注,这种变“评优”为“评差”的做法,将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晾晒出来,也倒逼全社会参与整改。由市文明办牵头负责、各街道办事处落实、各小区居民共同参与,西昌共投入上千万元进行整改,曾经的“最差”变成了“最优”“最美”“最宜居”。

  社会治理,人是核心。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不断扩大向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这既是回应群众关切的实际举措,更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一步。

  培育社会组织,实现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的鲜明特征。2014年,随着各级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深入推进,一系列有利于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制度措施相继出台。

  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929日,公安部部署开展百城禁毒会战,各地公安机关紧紧围绕解决重点地区突出毒品问题的六个主攻方向,整体推进、攻坚克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截至1112日,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2万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2.4万名、缴获各类毒品12.1吨。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2014年,乘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我国社会治理在创新中突围、在共治中拓展、在法治下前行。

  记者点评

  推进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现代化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2014年,我国社会治理领域的深刻变化越来越影响百姓生活,温暖百姓心田。

  “以前我们以管理者自居,我说你听就行;现在我们要当好‘服务员’,服务好不好由百姓说了算”,政府公务员说;“以前政府生怕我们插手社会事务,现在政府拿钱购买我们的服务”,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说;“以前我们认为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现在我们的口头禅是‘依法解决’”,老百姓说。

  不同的人群,相同的感受。回首2014年,我国社会治理正悄然步入“法治与共治”新境界。展望2015年,突出党政主导下的社会各方参与,突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突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就能迎来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