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探索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改革


发布时间:2012-05-04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天津大学围绕“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改革”项目,按照“面(省校合作)、线(行业合作)、点(技术合作)和平台(融入滨海)”的思路与模式,积极探索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省校合作长效支持机制

  一是推动地方政府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在天津市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市科委、天津市经信委和天津大学每年共同投入3000万元设立“产学研合作基金”,支持天津大学与天津市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进行产学研合作。天津市东丽区、武清区政府每年分别投入500万元建立专项基金,支持天津大学和区内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二是与地方政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构。建立天津大学山东研究院,山东省淄博市出资建设7000平方米场地作为公共测试及研究平台,集中发挥天津大学的学科、人才优势,已成功为10余家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新建了天津大学“1895建筑创意大厦”,在天津市南开区支持下打造“科技南开的桥头堡,创意产业的孵化器,楼宇经济的领航者”,目前已有21个院士教授工作室、26家国内外著名建筑创意企业入驻。此外,还在各地建立了“天津大学广天机电研究院”、“天津大学-温州技术推广中心”、“天津大学长沙技术转移中心”等多个机构。

  二、积极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形成产业创新联盟

  一是积极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服务产业需求。充分发挥学校的工科优势和特色,加入新一代煤(能源)化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煤炭开发利用技术联盟、抗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21个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二是牵头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领产业发展。依托学科综合优势牵头成立了“节能环保内燃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9个优势企业、7所大学、4个研究所以及行业协会等21家单位组成)、“地热能高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由10家所科研院所和9家优势企业联合组成)。通过两个联盟,学校与企业联合申请承担了多个973项目和863项目,合作资金超过亿元。

  三、探索建立联合研究机构,推进校企协同创新

  一是探索与企业建立联合研究中心。试点项目启动以来,天津大学与企业建立了10个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如与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天津大学-海正药业医药工艺工程联合研究中心”,由海正药业投入经费,天津大学提供实验场地、设备和技术支持,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与河南宝硕焦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成立了“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河南宝硕化工煤化工联合研究中心”,完成了年产3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工艺包,该项目一期工程投资2.2亿元,将新增利税4500万元。

  二是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成立协同创新研究机构。2011年12月,天津大学牵头成立了国际首个“运输行业”空气环境研究机构-座舱空气革新性环境研究中心,由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天津大学陈清焰教授领衔,联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美国波音公司、中国南车集团、荷兰阿波罗过滤公司等4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7所著名高校,针对包括汽车、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座舱和候车室、候机厅等在内的整个快速交通运输空气环境进行全程研究。

  四、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打造滨海新区科研高地

  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是天津大学立足滨海,探索深化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发挥科技优势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拟分两期建设三大板块:以教育培训和公共技术验证测试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公共服务平台;与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合资注册成立“天大科技园滨海公司”,建设科技孵化基地;依托天津大学和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专业类研究中心,形成育成机制,目前进展顺利。

  一是滨海工业研究院基本建设工程顺利推进。2010年6月,研究院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已建成3栋建筑5万多平米,2012年底一期工程将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二是多个转化项目已经入驻。研究院遵循“边建设边引项边运行”的原则,现在已经引进了包括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在内的多位领军人才,注册科技企业10家,注册总金额达6700万元,还有4家企业即将入驻,另有多家企业和项目正在洽谈之中。

  三是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天津大学还启动成立了“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并积极探索科研组织模式、人员双向流动、考核评价、科技成果转化、财务管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等产学研深度合作运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