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独行者的“窄门”


发布时间:2012-01-1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进入主流网站的财经频道,翻开热门商业报纸和杂志,你看到了什么?“下一个王者”、“上市提速”、“100家快公司”、“奢侈化生存”……满眼尽是这样的标题。
 
  然而,当我们对“数一数二”、“快鱼吃慢鱼”、“做大做强”这样的所谓商业规则津津乐道的时候,是否察觉到了其中的盲目?商业世界应该透过那些锣鼓喧天的陈词滥调,发现更丰富多样的生存法则。罗素说过,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在一个生态丛林中,有擎天大树也有无名花草。它们同享春天,绽放自己的美丽。无名花草们的存在同样有着独特的意义,不争高争强,贴近地面与小虫亲近;贡献别样的颜色,让绿树丛中有了黄蓝紫的点缀;不在春天开放,而在万物凋敝时增添一点儿生气。
 
  这样特立独行的存在并非刻意为之。原因只在于,它们是不同的物种,忠实于自己的基因,即其独特的DNA密码。
 
  “反熵”的商业生物
 
  企业是一种人造物种,秉承了人的意志,也遵循着生态的基本规则。在生存法则单一、外部环境不具有选择性和适应性的生态中,大多数企业会秉持“趋利避害”的原则生长,最终长成类似的模样,商业观察家们热衷于将其总结为诸如“从优秀到卓越”或“基业长青”的密码。
 
  但这并非意味着,它们代表了商业世界的至高法则。王小波在形容自己的写作时用了“反熵行为”一词:每天埋头码字既不能升官发财,也没想过有一天会扬名立万,生活甚至因此露出了窘迫相。既然热力学上把自发现象叫做熵增现象,写作就是旁人看来“趋害避利”的反熵行为。
 
  把这个概念移植到商界,可以得到同样有趣的结论,“反熵”的企业还不少见:日本伊那食品工业公司并没有因为寒天(由深海红藻萃取而成的一种食品)制造是“夕阳产业”而放弃,最终在这个没落市场中做到了世界第一;西班牙ElBulli餐厅每年的预订量已近50万人次,但餐厅坚持每年只营业160天,只接待8000人次,绝不提价,用渔民也能接受的价格提供服务;日本理化学工业公司主动聘用残障人士,比例高达员工总数的七成……它们如此特立独行,以至于在旁人看来,许多做法与主流商业法则相悖。但正如王小波在死后获得了鹊起的声名,这些企业的“反熵”行为最终让它们斩获了让人艳羡的业绩。
 
  若要询问它们成功的秘诀,答案可长可短。最简明的解释就是:它们成功是因为清楚地了解自己是谁,需要什么,并有勇气忠于自己。
 
  那些被颠覆的陈词滥调
 
  “做大做强”已然成为商界的主流战略观。对于怀有诸如“500强情结”的中国后发企业来说,更几乎是成功者唯一的标签。在一项企业调研中,企业均承认“市场发展压力是最大的压力”。这其中有来自竞争的现实压力,也有从众心理因素的作祟。
 
  《小巨人》的作者保·伯林翰描述了这一压力的来源:人们喜欢你的产品或服务,就会想要购买更多,这种压力在初始阶段是企业成功路上强有力的向导。于是其规模越做越大,也许远远超乎创始人的想象,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说“不”?很多人的确说不出口,无法拒绝做大的诱惑。即使他们内心深处也明白,公司和员工都没有做好应对规模扩张的准备;即使已经意识到,一味扩张可能将公司和自己推向无法预测的深渊,但还是不能坚决地说:“不!”当你被外物不由自主地裹挟而去,身不由己之后想要回头的确困难。
 
  星巴克就曾面临过这样的迷失。创业之前,舒尔茨被意大利街角咖啡馆浓浓的人情味触动,立志将这种亲善、友好而熟悉的咖啡时光带到美国。在星巴克创立之初,这一独特理念带领企业快速崛起。然而,随着星巴克在全球大规模扩张门店,“利润至上”的原则让企业价值观渐渐偏离了航道。舒尔茨于危难之时重任CEO,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缩减门店规模,正本清源,从做好一杯香醇的咖啡开始寻找来路。
 
  伯林翰还讲述过署名抵押公司(Signature Mortgage Corp)创始人罗伯特·卡特林的故事。后者一直在与“做大”的压力斗争。他创造了一种运营模式,让16名雇员的表现远远胜过那些拥有3倍~4倍数量雇员的抵押公司。几乎所有人都说:“你为什么不去开拓其他中等规模的市场呢?你失去了黄金机会。”卡特林却说:“我做得刚刚好,能控制一切,我也有自由。没有牺牲我的家庭时间,也没有错过旅行,还能有什么要求呢?做大的想法很可能会演变成一种利己主义。”
 
  为特立独行者画像
 
  哲学家佐哈尔(Zohar)和心理学家马歇尔(Marshall)创立了一个名词,叫做精神资本(Spiritual Capital),认为这远比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重要。无疑,特立独行的企业家们的“精神资本”都是极为丰富的。他们对这样一些基本问题有着明晰的回答:“我的企业为什么存在?目标是什么?我发自内心想要得到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相反,一个“精神资本”很低的企业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任何东西也并没有真正的热爱,因此会被短期目标和利润所操纵。
 
  当你询问一家企业“是做什么的?”得到的回答通常是“我们出售房地产”、“我们生产流行服装”、“我们提供医疗服务”……这些是距离特立独行最遥远的回答,注定只能成为平庸的公司。
 
  “你是做什么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你独特性的证明。为什么你的公司会存在?因为它在这个世界上与众不同。当然你必须要挣钱,但挣钱无非是“与众不同”的自然结果而已。
 
  问清企业的本质,就像人们总要反躬自问“我是谁”那样重要。如果你是一家生产相机的企业,相机漏光会不会是你的噩梦?也许是,也许不是,这要看你怎样定义自己。Holga就专门生产“漏光相机”。它的相机焦点不实,色彩怪异,强烈晕映,经常容易“自动”重复曝光。购买其产品时,厂家还会理直气壮地附送你一卷防漏光胶带,以检测漏光程度。别的相机厂商都在比拼完美的光学技术,Holga贩卖的却是漏光效果,许多人喜欢那种漏光+暗角的照片。甚至形成了一种叫做LOMO的摄影风格,渐渐成为一种不可预测的摄影态度。瑕疵也是乐趣,这就是Holga存在的独特意义。
 
  作家余华曾经说过:“写作就是这样奇妙,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从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投无路,从羊肠小道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天边。所以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非主流的特立独行的企业也是在走“窄门”。它们的成功证明,在商业上,从“窄门”出发也能走向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