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昕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1-06-10 浏览量:

 

聚焦试点任务 取得国家成果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科学发展
——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上的讲话
 
教育部副部长 鲁昕
2011年 6月3日·天津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各地教育部门、地市人民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以及研究机构的代表相聚天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召开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会议的主题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纲要》,交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和工作思路,明确试点试验工作目标、改革创新内涵和下一步预期成果。并探讨通过国家试点,推动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落实2011年各项重点任务。
一天半来,56个试点项目、6个试验区以及部分其他地区或单位汇报了进展情况。大家谈了很多很好的经验、意见和建议,反映了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成果,体现了各地政府、教育部门、行业企业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战略的支持,也体现了大家对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和体制改革试点的高度关注。总体而言,推进中的经验特点立意高远、思路前沿、破解难题、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措施具体、政策推进,我听后很受启发。借此机会,就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谈五点想法:
一、本次推进会的特点
     第一,立意高远。本次会议是用国际视角来研究国家问题,立意非常高远。虽然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都在地方或者学校,但是这些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都是作为国家整体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是为了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而设立的。所以下一步试点地区和单位继续推进工作的基本理念定位一定要定位于国家试点、定位于解决国家问题的立场上。不管承担试点的省级、市级、县级地区还是学校,都要站在解决国家问题、满足国家需求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职业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包括体系问题、体制问题、制度问题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距离适应我国当前发展阶段、解决经济社会面临突出问题所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推进试点的目的是要填补职业教育的国家空白。
第二,思路前沿。从昨天和今天共16.5个小时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国家试点推进的工作思路都非常清晰,没有仅立足于自己的区域、自己的学校,而是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所谈的很多问题都是教育领域的前沿问题、也都是教育和产业结合的前沿问题。思路前沿主要体现在:一是前沿的国际视野。各位研究问题首先想到的都是职业教育最高水准的国家,都代表了世界水平的职业技术标准;二是服务产业。虽然我们现在研究的是教育问题、是教育试点,但本质上是研究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问题。教育部门必须积极主动地服务于产业的发展,服务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这是举办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所在,也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现在让人感到非常高兴的是各位发言的厅长、秘书长、市长、校长等都是从产业的角度,谈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职业教育所应该起到的作用和发展思路。三是不再就教育论教育。从教育部到省、市、县以及学校,职业教育领域的语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再是简单地说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而是研究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研究用经济社会发展的语言来描述教育。
    第三,破解难题。现在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难题很多,职业教育又是教育领域当中难题最多的领域。投入问题、体制问题、统筹问题,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解决起来都非常困难。但通过各位的发言可以看出,各位没有并没有在难题面前退步,而是鼓起勇气,从破解难题入手,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思路。这种勇气、思维和思路确实预示着职业教育可能很快就会有更大的突破。
第四,目标清晰。改革要解决的问题的目标十分清晰,所有63个汇报所要解决的问题、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年度目标都很清楚。但是目标还要进一步凝练,并要用现代产业的语言进行阐述。因为职业教育就是和产业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这样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才能更容易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
第五,任务明确。改革的任务非常明确:一是解决经济发展模式中人才培养的问题。改革不是单纯地发展教育,而是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之中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二是解决服务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国家““十二五””纲要中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主要是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术含量的、拥有技能的人,是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培养人才的。三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有用的技能型人才。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产业特色,都有自己的区域经济特色。因此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一定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四是要解决制度建设问题。试点的设立是为了制度完善、创新制度。职业教育领域在制度方面还存在很多空白,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
第六,措施具体。两天来,63个发言单位在汇报解决试点推进过程中的问题时,大至宏观思路、中至多元融资、小至经费标准等都配套有非常具体的措施。中央、省、市、县级政府各级政府的职责分工和定位都讲得非常清楚,各自都在履行应尽的职责和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各学校也有自己的对策。
    第七,政策推进。各试点地区和单位不约而同地将试点保障措施和今后发展的措施聚焦到政策上来,这一点非常正确。这些政策包括财政、金融、土地、保险等。为此,各地在职教园区建设、职业学校建设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力度,新建的职教园区、新建的职业学校确实令我们振奋,也令我们感动。一是职业园区的建设源于产业园区建设的需求,不是简单的大学搬迁,是和产业融合的园区,职教园区建设的出发点是为产业园区服务,是物力资本的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同步进行。二是职教园区建设、人才培养定位是直接为产业园区入驻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三是职教园区确实体现了融合,体现了产业园和职教园融为一体。
二、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当前,教育改革特别是职业教育改革已进入克难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相互挚肘,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发展就是退步。过去几年里,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了一个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工作方式:问题入手、科研先行、制定条例、建设制度、推进发展找准问题,是强化措施、推动工作的前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可以归纳两大类问题,分别是新问题和老问题,新老问题划分的时间界限就是《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任务目标的提出。
第一,亟待解决的七个老问题一是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提高质量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大批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予以支撑。当前,我国还存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问题,这就需要在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上下功夫。二是课程体系衔接亟待加强与适应建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需求相比,职业教育作为一个体系存在着其课程体系与外部衔接还不够紧密的问题,也还存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各类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体系尚未紧密衔接、有机统一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三是教学方式创新亟待推进。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突出标志之一就是更加注重实践能力,更加强调动手能力,同时也要重视知识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原则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四是招生模式改革亟待深化­。目前,职业教育对象和学习需求发生重大变化,职业教育要重新定位:面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职业教育;面对成年人的择业培训、转移培训和技能提高培训;面向社区的提高生活品质的技能培训。职业学校的生源不局限于招收初中、高中应届毕业生,招生对象既包括未成年人,也包括成年人;既包括农村劳动力,也包括想提高生活品质的城市居民。因此,职业教育应该改革招生模式,针对不同的学校定位和专业特点,设计相应的招生模式、教学模式和学制结构,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的需要,适应技能型人才市场的需求。五是校园文化建设亟待加强。当前,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还不相吻合。我们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教育教学过程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兼顾技能提高和综合素养提升,突出以诚信敬业和社会责任感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保持正确的育人方向,使职业教育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沃土。六是办学机制创新亟待推进《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但是,目前的办学机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行业指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参与的深度还不够,制度建设还不完善。诸如“政府主导什么、怎么主导?”“行业指导什么、怎么指导?”“企业参与什么、怎么参与?”等问题都需要准确破题、深入思考、大胆探索。七是集团化办学亟待推进集团化办学是大家共识的符合我国现实需求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方向。但是当前职业教育集团各种各样,例如,学校集团、学校企业集团、行业自己的集团以及政府集团等等,但是这些集团所体现的校企合作大都没有体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真正内涵。这就需要加快国家制度建设,保障集团化办学模式的顺利运行。
第二,亟待解决的十个新问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此教育部调整了职业教育工作的职能分工,其战略意图是促进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统筹管理、系统规划和协调推进,并且教育部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定位是“中国特色、世界水准”。基于这一管理方式的调整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任务,要求我们在宏观层面、国家制度和关键环节深入思考,着力应对新阶段、新体制、新视角下的10个新问题:
一是教育理念亟待转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当前,职业教育还存在“重知识、轻技能”的传统理念,也存在着强调单一技能的实践误区,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才需求规律,尤其是不适应产业体系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切实树立全面培养、系统培养、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在职业教育领域,最重要的是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按照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成长规律系统设计我们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方案。教育部最近即将颁布的一个文件就是关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我们的职业教育可以从初三开始考虑,然后中职、高职,再往上是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技能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就是要将职业教育作为一个体系进行系统培养。最近延东同志在看了我们上报的关于“今年高职对中职招生的比重以及高职五年制招生的比重都在提高”的要情后非常高兴,并批示要求将这样的信息告诉全社会,让全社会知晓职业教育这条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途径,也要在高考前后做好宣传。
当前在教育理念上如何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问题尚且没有破解。系统培养不仅仅是简单的招生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五年制问题,而是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教师队伍体系、学制体系、培养途径等一整套培养体系的完善问题。
二是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方式很不适应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新机制当前,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观念,行政的管理思路、做法和行政管理的单一模式需要转变。虽然国家的文件上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但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机制、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还没有彻底转变。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充分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过程的程度还不够,我们需要从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推进职业教育,转变为依靠校企合作制度、产教对话机制等法律制度、体制机制和行政管理等多种资源、多种形式,全社会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是系统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实现中职和高职协调发展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还缺乏保障高职协调发展、系统培养人才的制度规范,不利于实践中的有效有序操作。我们必须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树立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在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考试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实现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系统培养。
四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制度、国家体制、国家机制仍属空白。尽管从宏观管理的层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内已经纳入一个司局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但在实践中,体系之内的层次界定、任务分工还不尽明确,整体布局还不尽科学。教育部给予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双重属性,即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我个人认为应该包含大专层次的教育、本科层次的教育和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三个层次。
因此,我们需要对职业教育体系内各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以促进各类职业教育之间实现开放兼容、融会贯通、协调发展,努力形成一个具有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的有机整体和科学体系。实现各层次职业教育之间学制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结构和学校布局结构的科学安排和有效融合。
五是各层次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的断层、脱节或重复,衔接不够的问题亟待解决。如何促进不同层面的职业教育之间紧密衔接,研究解决断层、脱节等衔接不够问题的治本之策,尤其是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教育过程环节衔接设计、适应和支撑产业升级设计需要深入研究。
六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亟待加强在实践中,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还没有实现深度融合,还不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服务转型升级的新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资金、资产、人力、行政等各种资源的有效有序整合,促进教育与产业在理念、思路、产权、教学过程、教材建设、教育模式、教师培养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七是顶岗实习的实效性和实现形式问题亟待解决。职业教育培养的应该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顶岗实习是为了解决学生的技能培养问题。但在实践中,一方面有的学校和企业签订了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时,从事的却是不需要任何技能、不上职业学校也能从事的简单劳动,学生的技能在实习期间得不到培养和提高,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独特技术、技能优势,这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也无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降低了职业教育质量社会认同度。另一方面顶岗实习的实现形式问题,我们现在规定中职学校是两年实习、一年顶岗,高职学校是两年半学习、半年顶岗,这样的形式会造成很多问题,一是顶岗实习期间生活费补助没有着落,并且过于僵化的形式也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
八是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尚有很多空白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需要一整套科学的国家制度予以支撑。当前,在职业教育的许多方面还缺乏相应的国家制度作保障,例如,在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行业指导、职业教育企业参与、现代职业学校制度、考试招生、督导评估、就业准入和投入保障等方面都还缺乏较为完善的国家制度。当前国家制度的确实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省、市深入推进工作的重要因素。但是国家制度的建立首先我们基层创造案例,通过对基层案例的总结、提升逐步形成国家制度。
九是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亟待完善职业学校建设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师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实训教学环境建设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等都亟待建立,否则难以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当前各地正在规划建设职教园区,教育部也正在会同一些地方研究制定职业学校的建设标准,我们就是要让所建设的职业学校能够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色。
十是职业教育的信息化亟待推进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和能力远远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还不平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优质数字化资源紧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还有待提高。各地正反两方面的实践表明,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非常重要,没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就难以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不管哪个试点地区、试点单位,信息化是一项普遍的工作要求,是我们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三、教育部对各试点地区和单位的十六项需求
今天会议的主题和主要目的是“聚焦试点任务、取得国家成果”,我们就是希望通过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的工作,收获一批国家成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参考。为此,我代表教育部向各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提出十六项需求,希望各地区和单位能在这些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力争有所突破。
    第一,关于体系建设。开展试点工作的最终任务为建设一个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是最终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打好基础。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是“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布实施”。基本战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今年从解决好十个衔接入手,解决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问题;第二步是两年内形成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第三步是十年内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今年重点解决的十个衔接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
当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上还有很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没有解决,更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存在的误区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强烈的升格冲动,二是五年制培养方式的实施范围。
关于学校的升格问题。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目的和出发点是形成一个合理的教育结构,以形成一个支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结构。在这样的体系之内,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进行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不同层次的职业学校要根据其特点和水平发挥相应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学生成长的路径是在整个教育体系内完成,是一种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和工作生涯的终身教育体系,并非仅在一所学校之内完成。因此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应主要着眼于系统培养学生的相关方案设计,而非学校升格。
关于五年制的举办。可以说五年制职业教育肯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是唯一的实现形式,五年制之外还可能有“中职三年加上高职三年”,以及“中职三年加上多年其他教育”等各种实现形式。并且在审批招收五年制的学校和专业中也是需要一定准入条件的:一是专业选择,包括适合在16岁未成年阶段进行连续多年培养的专业,如幼儿师范专业、护理专业,部分制造业,需要用新技术改造的传统服务业和一些现代服务业;二是要选择示范性高职或者大专层次公认的好学校,至少是得经过评估合格的学校;三是要有未成年人教育经验的学校;四是已经做到了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学校。
    第二,关于完善制度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的职业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许多领域国家层面的制度建设仍不完善或存在空白。当前重点建设的国家制度包括:《职业教育法》修订,校企合作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经费投入保障和学生资助制度,集团化办学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督导评估制度,就业准入制度等。只有将这套制度建立、完善起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才有了根本的保障。可以说一套完善的职业教育制度是我们进行试点的终极要求,也是终极目标。
比如教师培养制度,现在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三千万,但是职业教育的教师却没有相应的培养机制。通过部分基础较好的地区进行试点,进而创造出一套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制度,为国家所用。因此各试点地区必须要站在国家需要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要按照国家水平和标准要求自己的工作,要以国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作为试点的最高要求。最终将试点的成果作为国家制度建设的案例,将试点经验作为理论和现实依据供国家制度建设参考。
第三,关于体制创新体制创新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政府统筹、多元管理的办学体制。也可称之为“一元领导,多元参与”。无论是学校管理体制来考虑,还是产业管理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府统筹、多元办学体制最有效的层面都是市级人民政府,只有市级人民政府最有条件将把多元管理的办学体制统筹起来,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思想、统一理念、统一政策、进行统一安排、统一规划、统一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体制摩擦,解决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
试点城市要加强领导。建议承担高等职业教育试点的城市,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试点改为“政府履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在整个地市范围内,率先进行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解决中高职协调发展以及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问题。
(2)教育转变传统的行政领导模式和体制。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最显著的差别就在于必须要有行业、企业等各种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仅靠教育行政部门一家是不可能办好职业教育的。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行政本位观念,要主动寻求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当前教育部已经开始主动转变方式,首先将中职和高职放在一个司局进行统筹管理;其次成立了产教合作处;第三是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的工作或者会议都会邀请行业、企业的参与。去年我们成立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以及43个行业指导委员会。最近教育部起草了一个关于加强行业指导的实施意见的文件,计划上半年印发。这是教育部门主动寻求转变的表现和开始。
    (3)建立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工作体制。行业最了解产业发展的技术前沿、市场运作的内在规律、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各地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体制,提供条件,支持行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支持行业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努力将行业部门、行业组织、行业专家作为统筹规划、宏观管理的依靠力量、指导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实施学校科学管理的推动力量。
(4)政府要制定引导企业参与办学的政策体系和政策机制。现在企业参与办学的形式包括“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这些形式真正的发挥作用需要有一套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来保证。其中需要财政、税收、保险、产权等制度进行激励和保证企业愿意和能够参与到职业学校的整个办学过程中来。
第四,关于机制再造
(1)多元办学机制。“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要通过制度设计、机制设计落实到政府职能以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的一项核心内涵就是多元化的办学机制是。职业教育办学必须多元,不能一元。多元的主体包括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各个方面,既不是单独的政府办学也不是完全的行业办学、企业办学,并且在制度设计上要激励多种形式的办学主体。
(2)多元投入机制。多元办学、多元参与的办学机制必然要求多元的投入机制。职业教育需要“一元保障、多元投入。”“一元保障”指的是政府要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起到基础性的保障作用,要制定职业教育的相关经费标准,包括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多元投入”指的是要统筹各个方面的资金来源。包括预算内教育经费、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企业提取的职工工资总额1.5%-2.5%的教育培训经费、失业保险费中用于转业训练的费用、就业经费用于就业训练的资金、农村技术推广资金中的农村职业培训经费、扶贫及移民资金的职业教育经费等多种途径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
(3)学校管理机制。已经有部分学校进行相应的探索,比如学校的董事会制度以及股份制等。
(4)政府工作机制。政府要转变职业教育的工作机制,要发挥其“主导者、保障者、服务者”的作用。主导的内容主要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整合、政策制定、制度建设、标准规范、督导监管、依法治教等方面。”保障的内容主要是在“经费投入、政策制定、氛围营造”等方面。服务的内容主要在“提供信息、牵线搭桥”等方面。
   第五,关于标准建设。标准建设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职业教育的很多标准缺失或者不完善。在试点过程中,要按照“引进高标准、提升体标准、开发新标准”的要求加强职业教育的标准建设。当前着重建设的标准包括学校建设标准、课程设计标准、教材创新标准、教师资格能力标准(含校长能力标准)、专业实训标准、技能等级标准、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
关于模式创新模式问题包括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培训模式、教材建设模式等评价职业教育模式创新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三个促进”,就是是否真正促进了校企合作、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促进了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的能力。因此在进行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定要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特点,使模式创新的本质体现出“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工厂文化进课堂”的特点和需要。
关于政策完善政策完善是体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政府主导”作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能的体现。各试点地区和单位要在试点推进过程中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国家政策、地方政府政策和学校政策。
国家政策:主要是国家层次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收费、教育、就业、人事、保险等方面的政策。
地方政府政策:主要是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结合地方政府实际创造性地完善政策,包括财政、就业、土地、收费、人事制度、校长能力,教师标准等。比如能否尝试推行财政购买职业教育教师岗位和服务的政策,以及能否在地方人事制度以及产权制度等方面尝试创新。
学校政策:在政府政策总体框架内细化各项政策,包括教学、教师、教材、管理、学生素质评价等。
关于政府职责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强省级政府统筹教育”,职业教育如何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如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还要进一步探索。一是政府要加强统筹、主导、整合职能,主要体现在整合资源、制度创新、制定政策、保障投入、保障发展五个方面。二是要合理界定和划分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的职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重点依靠市级政府,要按照“依靠市长、推动厅长、服务校长”的思路推进和完善政府职责。
关于队伍建设当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家制度、国家政策、国家机制等方面还相当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瓶颈。各地试点中一定要从源头制度建设上解决问题。职业教育队伍建设问题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教师准入、培养制度,包括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教师素质标准和教师的培养;二是校长能力标准等;三是教师培训制度,包括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教师培训模式等;四是教师日常管理和激励制度。包括教师职称、教师激励制度。
关于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最基本的要求,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教学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模式的基础性技术手段。各试点地区、试点单位都要将信息能力的提升作为改革创新的一项基本内容,否则没有信息能力这个基础,各试点的最终质量也都将难以保证。
     信息能力包括校长的信息能力、学校的信息环境、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信息技术改造专业建设的程度等。各地区和学校要重点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发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普遍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各省教育厅,要将信息化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来研究,进行好省域内的顶层设计、统一推动。
十一关于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一个大课题、大难题,也是大问题,更是我们一切改革成果的最终落脚点。产教融合要体现在学校和企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管理层、教师队伍等各方面。要探索产教融合的多种实现形式,可以使企业的发展理念与学校的发展理念融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学校的发展战略融合,企业和管理层与学校的管理层之间能够交叉任职或兼职,企业的技术骨干和学校的教学骨干可以互派。特别是有职教园区和产业园区的地方可以加大创新力度,探索校企合作双方在利益链、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融为一体的机制,企业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培养的基地、学校成为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学校成为企业的产品研发基地等。使产教结合在产权制度改革、激励制度改革方面闯出一条道路。
十二关于评价重塑改变原来教育部内部评估教育的做法,建立第三方质量评价制度或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起一套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和内涵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这个第三方可能是企业,可能是行业,也可能是政府,但一定不是教育部门,也不是学校。希望一些试点地区能够先做起来,这样我们可以总结各试点的经验进行全国推广。
十三关于系统培养要按照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成长规律,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科学布局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学位等人才培养的规格、梯次和结构,为这一些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系统的渠道。
系统培养的理念要求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在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考试评价模式等方面脱节、断层或重复的问题。要是使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之间能够有效沟通、相互衔接。
十四关于课程体系去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列出了专业名称、专业技能方向、对应职业工种、对应职业资格标准、继续学习专业举例五大系列,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各个试点地区要大力探索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做到职业教育体系内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无缝对接。
十五关于农村职教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和做法当前尚不十分清晰。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可能要考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部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该如何应对需要深入思考。  
十六关于区域合作虽然试点项目中没有区域合作的内容,但是各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要把区域合作作为一个试点重要内容做起来。当前,区域合作主要在招生、教师交流、学生交流等方面有所起步,但是深入的制度性探讨还没有,政策层面的研究也不足。希望东部地区能有“两个大局”的思想,支援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和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使东部与中西部的职业教育能够共同发展、共享资源、共同推进、共同提高素质。
今年,鞍山市今年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主动为西部地区3000名学生免除学费,为西部地区培养人才。天津工程示范大学提出要免费为新疆、西藏培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也希望东部其他地区能够向天津、鞍山学习,帮助西部地区发展职业教育。
四、希望各试点地区和单位深入推进改革的六条建议
    下面就如何推进国家试点工作,我提六点建议,
    第一,建议聚焦试点任务。各试点地区、单位要根据职业教育存在的国家问题、职业教育存在的区域问题,结合试点的任务,进一步聚焦试点的中心工作,将国家问题、区域问题进一步聚焦。
    第二,建议加强成果提炼。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试点的过程进行不断地总结和提炼,为研究创新国家政策提供案例。
    第三,建议加强理论研究。要组织科研机构,对试点地区和单位开展研究工作,进行理论总结和理论上创新。做到试点的实践过程和理论的研究、创新过程同步推进、同步取得成果。
第四,建议要有国际视野。各试点地区和单位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用国际化的视野提升试点项目和试点成果。用世界水准研究政策,创新制度政策、机制、标准。虽然各国的国情不同,但是要在国际标准上下功夫,要建立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标准。标准的来源主要考虑世界五百强企业、国有大企业以及具有前沿科技水平的民营企业,研究这些企业的岗位标准和技能需求标准,以此来设定我们职业教育的标准,并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标准的国际化。
    第五,建议教育部加强指导。教育部要按照国家制度建设的需求,分类评估、指导试点项目的过程进展,做到有试点、有理论、有案例、有制度建设、有机制再造,将这些试点进行阶段性地总结和评估,不断推出成果。
第六、建议部分试点更改名称。凡是冠以“中等职业教育”的试点名称要改为“职业教育”,凡是冠以“高等职业教育”的试点,也要改为职业教育。现在不少地市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试点,希望这些地方在更改名字的同时能够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履行政府职责、推动改革试点工作。
五、提倡近期着手的五项工作
第一,继续推校企合作条例的制定。希望各省市通过本级人大常委会推动本地区内校企合作条例的制定,只有通过各地的实践,在国家层面的立法推动才可能更顺利。同时我们也在推动正在修改的《职业教育法》中加入此项内容。
    第二,加快“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的制定。“集团化办学”的模式、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应该逐步清晰,逐步形成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
    第三,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保障。希望各试点城市全面部署,政府切实履行职责,制定相应的经费投入标准和保障机制,将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纳入全面保障范围,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第四、加大高等职业学校经费投入力度。高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既要考虑普通高等教育的因素又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带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建议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改革试点地区的经费投入力度作为衡量改革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五,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的实施(指导)意见。要总结和梳理当前各省关于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养的经验和阶段性成果,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或指导意见。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