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校长把脉大学生就业难:不能把责任推给孩子


发布时间:2011-03-08 浏览量: 信息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徐博、邹大鹏、刘羊旸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为此,记者在两会上采访了来自三位来自高校的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让他们把脉大学生就业。

  王树国:“不能把责任推给孩子”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我们不能把责任推给孩子。”王树国观点鲜明,“教育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但学生们按部就班上了大学,有什么错呢?”

他认为,社会上指责大学生“放不下身段”“吃不了苦”“不愿去基层”的观点是不负责任的。

“其实大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条件艰苦,而是怕没有盼头。”王树国说,“比如,很多县级医院缺人,但大学生不愿意去,因为他看不到发展前景。虽然在基层也有事业有成的例子,但有多少人敢于用自己的一生作赌注呢?”

这位校长认为,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进行“行业统筹”——让更多的行业、研究机构在基层设立分支,或是与基层单位进行共建,形成可上可下的人才流动机制。

       杨卫:经过通识教育更有发展潜力

  “很多单位希望招到来了就能上手的人才,这实际是计划经济时的观念——未来的岗位是确定的,学生按岗位要求学习,自然上手快。”杨卫说,“在市场经济中,未来的岗位不能确定,怎么可能要求学生学的都是‘有用的’?”

  这位校长同时指出一种现象:一些外资企业在其本国招聘新人往往不挑专业,而是选择经过通识教育阶段的人才,然后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培训;在其它国家招人时却只招上手快的,不愿意支付培训费用。

  “这是因为经过通识教育阶段的人才具有更平衡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再学习能力,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杨卫的分析一针见血,“由于这些企业希望自己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研发人员都来自本国,所以愿意支付培训费用,而在其它国家招熟练工就可以。”

  这位校长呼吁,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龚克:就业不难“择业难”

  “有人呼吁,高校应该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龚克说,“但我们也要意识到,高校培养人才周期至少是四年,而目前的‘急需’未必就是四年后的需求。”

  “对于像天津大学、南开大学这样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其实不难,难的是找到符合期待的工作。”龚克坦言,“当然,这也和我国的创新能力不强、没能创造出足够多的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有关。”

  “同时,我们的高等教育也有责任,高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龚克说,“大学生的就业观也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要积极卖出就业第一步,起薪并不是一辈子的待遇,现有的工作也很可能不是终身的职业。”

  这位校长认为,大学生一定要有信心,因为在就业大军中,他们毕竟处于优势地位。(完)